■陈全义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来,学校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有关部门对校外培训机构加大整治力度,已取得积极成效。那么,“双减”之下,家长该如何作为?
面对“史上最严”的“双减”,有人欢喜有人忧。有的家长认为,孩子中午可以在校吃饭,解决了没时间接送孩子的问题;课后服务,可以由老师辅导孩子写作业,多了“母慈子孝”,少了“鸡飞狗跳”。有的家长却产生了“次生焦虑”,以前依赖校外补课提升成绩,现在突然失去了“依靠”,且作业和考试减少了,可中考和高考依然存在,心里没底儿;校外培训机构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孩子空余出来的时间如何安排?还有的家长甚至担心,学科类培训班会不会换换“马甲”重出“江湖”?集中补课没有了,会不会出现“一对一”家教或者“众筹私教”等“变异”培训?
笔者认为,作为家长,不必在焦虑中惊慌失措,应该在冷静中主动作为。家长不是“双减”的旁观者,而是重要的参与者,“双减”并没有减去家长的责任,反而对家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领会“双减”精神,积极配合学校。近年来,我们一直在“减负”,但“校内减负、校外增负”日益突出,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性问题没有根本解决。“双减”就是要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双减”是党中央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意见》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眼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深化校外培训机构治理,坚决防止侵害群众利益行为,构建教育良好生态,有效缓解家长焦虑情绪,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同时,学校全面压减作业总量和时长,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提升课后服务水平,满足学生多样化需求;大力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确保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为确保“双减”取得实效,教育部等部门发布了《中小学生校外培训材料管理办法(试行)》《校外培训机构从业人员管理办法(试行)》《关于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问题的通知》等,强化配套治理,坚持从严治理,坚决查处变相违规开展学科类校外培训问题,全面规范校外培训行为。家长要做的,就是深刻领会“双减”精神,积极配合学校,密切家校联系,构建和谐家校关系,共同教育好孩子,促其健康成长。
努力提升自己,引领孩子成长。同样的学校,同样的教室,同样的老师,同样的课本,为啥别人家的孩子成绩那么优秀?家长需要反思自己。“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也是一生的老师,老师在某个时段陪伴学生,而父母终生都要陪伴孩子。“双减”,减轻了学生过重的负担,减轻了家庭的经济负担和家长的精神负担,但没有减少家长的责任和担当,没有减少孩子的成长。以前上补习班,是因为家长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实际上是在“抢跑”,导致了孩子课业负担过重,这不符合教育规律和孩子成长规律。“双减”之下,家长应积极行动,主动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把握教育规律和孩子成长规律,努力提升自己,引领孩子成长。青春期的孩子,大都会出现叛逆现象,简单地说,主要是孩子觉得自己长大了,而家长又辅导不了作业,导致孩子对家长不服气,产生抵触思想和对抗行为。用心的家长,会提前学习孩子的课本,在没有补习班的情况下,能够做到及时辅导孩子,解决孩子学习中的困难。同时,家长言传身教,为孩子树立了榜样,有助于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这个过程,其实是家长和孩子共同成长的过程。
用心陪伴孩子,注重全面发展。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不参加学科类培训班了,孩子的空余时间就多了,家长要趁机多陪伴孩子,和孩子一起制订学习计划,有效管理时间,做时间的主人。家长陪伴孩子的过程,就是加强交流沟通的过程,可以分享孩子的快乐,认真倾听孩子的烦恼,关注孩子心理,帮其排忧解难,促其健康成长。陪伴的过程,也是对孩子进行思想教育的过程,帮其“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教导孩子树立远大理想。家长还可以引导孩子从事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开展适宜的体育锻炼,开展阅读和文艺活动,促进孩子全面发展。同时,家长指导学生合理用好在家时间,督促孩子按时就寝,确保充足睡眠,帮其养成良好学习生活习惯,防止网络沉迷。
落实“双减”工作,任重而道远。这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众多利益群体,涉及众多部门职责,需要政府、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协同、统筹推进、共同治理。家长应当负起责任,积极主动作为,为孩子的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孩子做堪当时代重任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