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海武
健身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可以增强体魄,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医疗开支。世界卫生组织研究发现,影响健康的因素中,行为和生活方式占比达到60%。由此可见,健康的“钥匙”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追求健康生活,愿意花更多时间投入健身活动,主动健身、科学健身日益成为越来越多人的自觉选择。更好满足群众多层次健身需求,最根本的就是要解决好运动场馆和健身场地不足的问题。这既是补齐城市治理短板的内在要求,也是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题中应有之义。
与过去相比,漯河的体育设施数量和健身场地面积有了较大增加。据2020年相关数据显示:市区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超过25万人,占建成区人口总数的34.7%。市区125个社区建有健身广场,配套安装各类健身器材950件。沙澧国家体育公园是我省唯一的国家级体育公园,公园区域面积83.39平方公里,建成健身广场21处、健身步道23公里、标准100米塑胶跑道1条、篮球场10个、乒乓球台40个、规模性健身区域26处、安装健身器材1000余件、安装各种体育健身牌39块。市区还建有黄河广场、双汇广场、会展中心广场、钟楼广场、人民公园、烟厂花园等全民健身广场及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全市共有体育场地4055块,场地面积400多万平方米,基本满足了群众的健身需求。现在,沿着沙澧河河堤行走,到处都能看到锻炼身体的人群。健身场地的充分供给,极大改善了健身环境,让漯河人民有了更强的幸福感、获得感。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基本建成县、乡、村三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不低于2.3平方米,在城镇社区实现“15分钟健身圈”全覆盖。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不断增加健身场地和体育设施的供给,同时加强统筹,盘活现有体育设施资源,才能让运动健身成为社会风尚。
“漯河市将在未来五年形成两河四岸70公里绿色长廊……建成1000公里以上滨水滨路休闲健身乐道。”市委书记刘尚进在市第八次党代会上的讲话铿锵有力。两河四岸1000多公里健康乐道的建成,将有效破解运动场馆和市民健身场地不足的难题。未来五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全市各方的共同努力下,随着我市1000多公里健身乐道的建成,全民健身活动将会迈上新的台阶,人民群众的幸福生活将会更加丰富多彩。
作者系市爱国卫生运动指导服务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