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生、杨令夫妇
■文/图 本报记者 齐国霞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这句诗用来形容马克生和杨令夫妇最合适不过。87岁的马克生和79岁的杨令结婚60年,二人相互扶持、相敬如宾,一起走过人生的风风雨雨,如今儿孙满堂,生活美满幸福,让人羡慕。近日,记者采访了两位老人,听他们讲述夫妻的相处之道。
相互尊重,婚姻中彼此包容
马克生和杨令夫妇住在市区老街市防疫站家属院。得知记者要来,二老早早在大门口等候。夫妻俩一口气上到四楼,心不慌气不喘。马克生老人说,他一直坚持打太极拳、散步。“身体是革命的本钱,首先要把身体锻炼好。”马克生说。
谈起婚姻家庭,马克生笑容满面,回忆起当年的爱情故事。
马克生老人是孟津县朝阳乡向阳村人。1951年4月他参军入伍,当年11月加入中国人民志愿军,当了一名卫生员。在朝鲜战场他冲锋陷阵、救死扶伤,荣立三等功一次。1953年7月,他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1954年,马克生转业到我市卫生防疫站工作。1954年5月,马克生被下放到当时的漯河市国营第一蔬菜场卫生室当卫生员。在这里,他认识了比自己小8岁的杨令。杨令青春洋溢、美丽善良,马克生对她萌生了爱意。而杨令也被积极上进、热情助人的马克生所吸引。在村里热心人的撮合下,二人相爱了。1961年7月1日,马克生和杨令步入婚姻殿堂。婚后二人相敬如宾,相继生下一儿一女。
二老拿出精心保存的当年的结婚证。虽然历经60载纸质已经泛黄,但字迹和印章都很清晰。
“日子比树叶还稠,生活中难免有磕磕碰碰,但我们不会让不良情绪过夜,在发生矛盾后都会检讨自己的过失,主动向对方道歉,然后和好如初。”马克生老人说,“我比她大,是哥哥,会主动让着妹妹,不能让她受委屈。做男人就得有这样的责任心,要照顾好家庭。”
二人娓娓道来,所有的过往都成了美丽的回忆。谈话间,二老拿出相册,一张张照片将时光浓缩,从青春洋溢的结婚照到现在儿孙满堂的全家福,60年间他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20世纪60年代我们也曾经饿过肚子,现在衣食无忧,享受着小康生活,儿女也都成家立业。这在当年是无论如何都想象不到的。”马克生老人感慨地说。
积极进取,为子女树立榜样
马克生生活俭朴、工作勤奋、作风严谨,多次受到省、市卫生部门的表彰。在长期的卫生防疫实践工作中,他刻苦钻研食品卫生专业知识,多次亲临食物中毒现场,迅速确定中毒原因,及时用上特效药,使中毒病人转危为安。他编辑整理的100种真假食品鉴别方法被市防疫站整理成册印刷后,被国内多家防疫机构推广宣传。
对于子女的教育,马克生老人说:“我从小就教育孩子们要好好读书。唯有读书才可以改变命运,才能帮助更多有需要的人,为社会多做贡献。现在儿女都做到了。”马克生老人说,因为自己是军人出身,自然会培育好的家风,严格要求子女,教育他们踏踏实实读好书、认认真真干实事,积极进取、坚持学习,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从儿子上小学一年级起,马克生每天都陪他晨跑、晨读,晚上睡觉前点评孩子作业,一年365天从不间断,一直坚持到儿子上高中。马克生还要求子女学会做饭、洗衣,培养独立自主的能力和热爱劳动的习惯。
马克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激发了儿子的学习动力。1981年,马克生的儿子考上河南医科大学,后来又到北京医科大学攻读研究生、博士。马克生老人的女儿警校毕业后到市公安局工作,受哥哥的影响,她勤奋读书,后来考取了瑞典一所大学的工商管理专业。
看着儿孙满堂的全家福,马克生和杨令夫妇很是欣慰。马克生说:“教育子女不能松懈,父母要时时处处为孩子做榜样。”
发挥余热,播撒“红色”种子
如今,马克生老人年事已高,但他身体硬朗、思路清晰、热情不减,始终保持着军人的严谨作风,坚持用党的纪律严格要求自己。近年来,他积极发挥余热,到单位、学校和社区等作报告。2020年6月,马克生老人被有关部门聘为退役军人思想政治工作讲师。
为了更好地讲述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英雄事迹,尽自己所能继续做宣传工作,马克生老人近年来不仅积极锻炼身体,还不断强化记忆力,每天坚持背诵唐诗宋词,如今能流利地背诵出近百首诗词。
相伴多年,夫妻二人很有默契。马克生老人这两年听力有所下降,有时听得不准确,这时杨令就是他的“翻译官”,凑近他大声重复别人的话语。马克生老人想要什么,用手一指或者一个眼神,妻子就会准确地把物品递到他的手中。
一路走来,夫妻俩经历了太多生活的艰辛,但现在都已成为美好的回忆。看着满面笑容的二老,感觉他们的生活就像一首歌中唱的那样: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一路上收藏点点滴滴的欢笑,留到以后坐着摇椅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