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8日,漯河市人大常委会评议询问会议召开。 本报记者 焦海洋 摄
根据市委研究同意的评议询问工作方案,10月28日,市人大常委会召开第四十二次会议,组织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全国、省、市人大代表对12个政府组成部门进行了询问,应询部门主要负责同志开门见山、直奔主题、脱稿作了应答。现将询问和应答内容刊发如下。
全国人大代表宁雅秋:今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市第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扎实做好“双减”工作。为此,市教育局专门组织人员对校外培训机构进行了集中排查整治,并积极开展课后延时服务工作。但调查中有些群众反映,校外培训机构整治还不够彻底,部分学科类培训仍在进行,个别在职教师参与校外培训和私自开设补习班等现象依然存在,延时服务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请问市教育局甘德建局长:在进一步推动“双减”政策贯彻落实,持续强化对校外培训机构日常监管和对在职教师有偿补课问题查处,以及延时服务质量提升等方面,将采取哪些措施?
甘德建:市教育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省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精神,围绕国家提出的“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1年内有效减轻、3年内成效显著”的要求,我市及时部署,多措并举,力争1年内取得显著效果。下一步,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落实:
一是校内减负提质增效。优化课堂教改,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遵循教育规律,坚持因材施教,精准分析学情,打造高效课堂;优化作业设计,鼓励布置分层作业、弹性作业和个性化作业,倡导探究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探索跨学科综合性作业。科学设定作业量,小学作业在校内完成,初中作业大部分在校内完成;优化课程设置,对标国家课程设置标准,开齐开足全部课程,保证音、体、美、综合实践等课程教学时间,保障课外兴趣活动和每日校内体育锻炼时间。二是校外培训机构治理规范减负。健全工作机制,及时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任组长的漯河市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筹建市教育局校外教育培训监管科,建立“政府主导、教育协调、部门联动、县区为主”的工作机制;开展集中整治,联合多部门组建执法队伍,坚决取缔无证无照校外培训机构。目前,全市共取缔无证无照校外培训机构734所,占无证无照机构总数的75.4%;强化日常监管,积极推进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工作。目前,我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220家,已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77家,占学科类培训机构的35%,年底前全部完成“营转非”换证工作。三是严格纠治教师补课行为。集中开展教师师德失范问题专项整治,对组织、参与有偿补课,或为校外培训机构和他人介绍生源、提供相关信息等八类问题制订整改措施,组织自查自纠。及时公布举报电话,成立专项工作组协同纪检监察部门开展专项督导,一旦发现问题,从严查处。四是持续提升课后延时服务质量。秋季开学后,全面开展课后服务工作,实现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学校全覆盖,参与学生219912名;安排时间全覆盖,周一至周五每天下午均安排课后服务;服务对象全覆盖,课后服务面向所有学生,学校向全体学生提供“菜单式”课后服务,供学生自愿选择,提升课后服务吸引力。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许文博: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这条主线,紧盯“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目标,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维护了全市民族领域和谐稳定。但调查中发现,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在丰富工作形式、创新工作方法、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请问市民族宗教事务局周洪涛局长:在贯彻落实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深化我市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方面将采取哪些举措?
周洪涛:近年来,市民族宗教事务局牢牢把握民族工作主题,扎实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引导各族群众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全市民族领域和谐稳定。
下一步,我们将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重要思想为指导,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认真贯彻中央民族工作会议精神,深入落实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在做好民族领域安全稳定的前提下,着力深化内涵,丰富形式,多措并举,有序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促进中央关于民族工作各项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全面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一是深入开展民族团结宣传教育。今年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是新中国成立以后以中央名义召开的第五次民族工作会议。要把这次会议精神的学习贯彻落到实处,多渠道、全方位地宣传,使党的民族政策不断深入人心,家喻户晓;从今年10月到明年2月,用近半年的时间,在全市民族宗教系统开展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教育,通过专题学习、研讨交流、培训宣讲等方式,认真学习领悟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总结提炼工作中的好经验、好做法,找准问题和短板,推动问题整改,进一步提升能力、改进工作;举办“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主题征文活动,讲述民族团结进步好故事,传播民族团结进步好声音;有计划地在少数民族聚居地打造更多的民族团结进步文化游园、文化广场和宣传教育街区,在潜移默化中加强对各族群众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教育。二是扎实推进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以民族团结进步“七进”为抓手,发挥召陵区、八一路社区等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示范单位的带动作用,强力推动各级各类示范单位创建,培育更多民族团结示范样板;进一步深化“同心圆·共发展”活动,组织全市19个民族聚居村与周边村开展结对共建,互帮互助,同促就业,同兴产业,团结带领各族群众共建美好家园,共创美好未来;开展富有特色的群众性交流活动,依托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互观互检、参观考察等活动,使各族群众切实感受到伟大祖国的发展变化。三是着力打造民族团结进步品牌。坚持把加强党的领导作为创建工作的首要政治任务,不断丰富完善“党建+民族团结进步”模式,着力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中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推动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向经济、社会、文化、体育等各领域延伸;持续打造民族团结红石榴品牌,全面实施“民族团结进步+乡村振兴+N”模式,紧贴群众生产生活需求,切实把创建过程转化为凝聚全市各族群众智慧力量加快发展的过程,引导少数民族聚居地着力培育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力争达到“一村一品”;积极创造各民族共居共学共事共乐的社会条件,促进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在理想、信念、情感、文化上团结统一,守望相助、手足情深。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谷葵花: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要构建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近年来,市民政局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方面进行了一些有益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调查中了解到,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相关问题日益突出,我市养老服务业还存在统筹规划不到位、基本服务设施不完善、养老服务机构和队伍建设相对滞后等问题。请问市民政局戴友良局长:针对这些问题,你们将按照市第八次党代会有关精神要求采取什么措施?
戴友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既是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又是一项艰巨的民生工程,涉及每一个家庭,涉及所有人的今天和明天。各级人大代表对这项工作十分关注。据我所知,我市市、县、乡三级人大代表中,有很多同志从事养老工作。近两年,我局承办的48件市人大代表建议中,有41件涉及养老问题。
漯河是深度老龄化城市,第七次人口普查确认我市老龄化率是21.03%,位居全省第一,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33个百分点。近年来,我市作为全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市,在一些方面进行了探索,有些措施在全省、全国走在前列,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我市的老龄化进程异乎寻常地快速,相对而言我们的工作还没有及时跟上。我市养老服务业在统筹规划、服务设施、机构和队伍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不小的差距,我市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形势严峻、任务繁重、要求紧迫。
前不久闭幕的市第八次党代会,专门就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行了部署,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为我们指明了方向和路径。近日,市委书记刘尚进专题调研养老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市政府、市政协有关领导或听取养老工作汇报,或视察养老工作,或组织研究养老重大政策,或安排具体养老工作,直接参与我市“老年节”“敬老月”多项活动,我们深受鼓舞、信心倍增。市民政局党组最近多次召开专题会议,深入研究落实市第八次党代会精神问题,决定把解决“一老一小”问题,作为今后一个时期我市民政工作的重中之重,全力以赴、尽锐出战,突出抓好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九个一”工程,坚决把市委提出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要求落到实处:一是优化一个养老服务体系。坚决把市委确定的“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目标落实到位。二是建设一批养老服务设施。在2025年前实现机构养老床位1.8万张,每个县区有一个特困人员养老中心,每个乡(镇、街道)有一个面积20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综合养老中心,每个城乡社区都有一个日间照料中心或农村幸福院。三是搭建一个智慧养老平台。把养老设施、养老服务、养老对象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良性互动局面。四是组建一支养老服务队伍。让市、县、乡、村养老管理服务队伍,养老社会工作者队伍,养老护理员队伍,养老志愿服务队伍相互配合、有机融合、有效发挥作用。五是建设一套优质服务项目。围绕城乡社区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多渠道整合养老服务资源,为全市老年人提供兜底服务、补贴服务和合理的有偿服务。六是抓好一个医养康养结合。就是要把医养结合作为养老服务的关键环节,在市、县、乡、村各个层级开展医疗养老融合,为老年人提供最基本的服务。七是培育一个银发经济业态。在养老项目建设上下功夫,促进养老服务新业态尽快形成一定规模。八是营造浓厚的孝老敬亲氛围。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孝老敬亲传统美德,全面落实老年人权益保障法规,提高老年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九是制订一套优惠支持政策,为养老事业和养老产业的快速发展提供切实的体制机制保障。
市人大代表李广涛:近年来,我市在“四好农村路”创建方面成效显著,农村道路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但是,仍有部分农村公路等级偏低,路宽只有3米或者3.5米,加之有的道路存在破损现象,给群众出行带来不便,距市第八次党代会提出的争创“四好农村路”示范市的目标仍有一定差距。请问市交通运输局高继周局长,你们将采取什么措施,解决好农村公路建设和养护中存在的短板问题,加快推进“四好农村路”示范市创建工作?
高继周:为加快补齐民生短板,我们及时提出了实施农村公路提档升级、创建“四好农村路”示范市的意见,市委统筹乡村振兴把推进农村基础设施提档升级、创建“四好农村路”示范市列入了市第八次党代会工作报告。下一步:
一是全面排查,摸清底数。组织人员对全市破损道路、窄路及未连通道路等进行全面摸底排查,弄清底数,详细掌握破损道路、窄路及未连通道路长度、位置,登记造册,建立整改台账,并列入今明两年投资计划,对上述路段进行扩宽改造和提档升级。二是加强领导,健全组织。及时提请市政府成立以市长为组长的高规格“四好农村路”示范市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制订创建方案,明确创建目标、时间节点,并把创建工作列入相关部门和县区年度目标考核及县级领导班子绩效考评体系,压死任务、压实责任。三是制订制度,完善机制。认真落实《河南省深化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实施方案》,及时出台我市农村公路管理养护体制改革方案,将农村公路养护资金、管理机构人员及运行经费支出纳入市、县财政一般公共财政预算,日常养护资金按照省、市、县三级2∶2∶6比例分担,为农村公路管养提供资金保障。同时,建立县道县养、乡道乡养、村道村养的分级负责养护管理机制,全面推行“路长制”,确保“有路必管、有路必养、养必到位”。四是强化督导,严格奖惩。发挥牵头作用,会同市委市政府督查局加强对创建工作的督导,实行月检查、季评比、半年观摩、年终综合考核,层层传导压力,通过高质量创建补齐农村公路短板,为推动乡村振兴贡献交通力量,确保我市成功创建“四好农村路”示范市。
市人大代表王克喜:近年来,市卫健委大力推进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扎实开展疫情防控和卫生城市创建工作,公共卫生保障能力有了新的提升,但基层基础较为薄弱的问题依然存在,比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布局不够合理,村卫生室公有产权比例较低,乡村医生学历层次偏低、业务水平不高、后继人才匮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医疗、预防、保健等基本服务需求。请问市卫生健康委员会曹江涛主任:你们将采取哪些措施,进一步加快推进我市基层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
曹江涛:这个问题是群众关注的热点,也是医改的难点,更是卫生健康工作的重点。解决这个问题,我们要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加大投入。根据城镇化进程、人口流动和居民健康需求变化、城市建设发展,优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布局,做好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规划;把基层医疗卫生单位建设纳入地方政府属地责任,纳入地方财政预算予以保证,加大财政投入,加快建设力度。同时,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内政策支持,特别是财政方面的政策支持;对于村医自建、已经达标、独立设置的村卫生室,通过评估进行合理并购,实现基层医疗单位公有化。二是加大人才培育。人才是做好基层工作的关键。通过下拨公共卫生经费、政府购买服务等形式,比如将50%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交由村卫生室承担,保障乡村医生合法权益和合理收入,确保现有乡村医生队伍稳定;通过招聘引进、规范化培训、全科转岗培训等多种途径,充实乡镇卫生人员队伍。根据国家政策,鼓励具有全日制大专以上学历的临床医学、中医学类、中西医结合类等专业应届毕业生,免试申请乡村医生执业注册,加入乡村医生队伍;组织二级、三级医院医生到基层坐诊,乡村医生到二级、三级医院挂职或跟班学习。给予退休医生、名医适当补助,鼓励他们到基层坐诊。三是提升基层服务能力。结合当前疫情防控形势,加强公共卫生知识培训,让老百姓了解健康知识,做自我健康的第一管理人;通过对调式帮扶,提升基层服务水平。特别是对一些比较弱的乡镇卫生院,在加强培训的同时,由二级医院、三级医院托管,用医院管医院,提升基层的诊疗服务水平,真正让老百姓就近享受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诊疗服务;秉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理念,真正服务百姓,到群众中去,通过医生高质量的服务赢得群众的尊重。上下共同努力,真正让老百姓享受高水平的诊疗,少花钱、看好病。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李力伟:近年来,我市广大退役军人在疫情防控、抢险救灾、应急救援、志愿服务等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受到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但调查中发现,引导退役军人在新的岗位上弘扬部队优良传统、当先锋、做表率方面还没有形成一套完善的工作机制,部分退役军人反映就业岗位推介少、质量不高,创业政策支持力度不强、措施不多。请问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刘耀伟局长:在引导教育退役军人“退伍不褪色”、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方面有何打算?
刘耀伟:关于退役军人作用发挥问题,是我局组建以来着力推动的一项重要工作,也是需要我们进一步努力的目标和方向,全市7.6万余名退役军人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必将成为推动漯河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力量。下一步,围绕退役军人作用发挥,我们将突出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抓好教育引导。借助我市作为全国退役军人思想政治工作试点的有利时机,在基层退役军人服务站成立“功能型党支部”,在退役军人300人以上的社区成立“五朵金花”工作室和“四调两服务”工作室,遴选一批优秀退伍老兵组建“兵教员”队伍,通过开展红色故事会、重温军旅生活、过集体生日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强化退役军人思想教育,引导更多退役军人传承革命精神,做到“退伍不褪色”。二、抓好平台搭建。通过组建“兵暖沙澧”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退役军人基干民兵排等,为退役军人发挥作用搭建好平台,引导广大退役军人在抢险救灾、应急救援、参建援建、治安巡逻、疫情防控等方面发挥作用,不断提升退役军人的荣誉感、归属感和责任感。与组织部门联合,健全各项机制,开展“兵支书”岗位大比武,带动更多退役军人助力乡村振兴。三是抓好典型带动。主动挖掘退役军人党员、革命前辈、行业精英中的先进典型,常态化开展“最美退役军人”“退役军人之星”评选表彰活动,采取先进典型进军营、进学校、进企业、进社区、进农村等多种形式,加大宣传推广力度,通过以点带面,用典型人物先进事迹感染人,把广大退役军人的心连起来、劲儿鼓起来、力使起来;四是抓好培训就业。结合市场需求,设置更多符合退役军人特长的“订单式”“定岗式”培训科目,提高退役军人持证率。举办退役军人专场招聘会,发挥已建立的“企业用工需求、退役军人信息”两库和双向推介平台作用,开展好“万人助万企,职为可爱的你”岗位推荐活动,从退役军人返回家乡的第一天开始,不间断提供符合其特长的优质岗位,争取让更多退役军人走出军营即走上工作岗位;五是抓好创业支持。用好与市人社局联合出台的退役军人创业担保贷款政策,扩大担保范围,降低贷款门槛,提供政府贴息,减少贷款成本,解决退役军人反映强烈的贷款难问题。加快推进与中原银行等银企合作步伐,为退役军人提供优惠的“拥军贷”,解决退役军人创业初期和发展过程中的融资困难。同时,与上海市漯河商会、北京漯河籍企业家联系,准备分别在上海、北京设立“漯河市退役军人就业创业服务工作站”,为全市退役军人搭建创业平台。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民族侨务外事工作委员会主任白俊峰:市应急管理局组建以来,积极创新,主动作为,依法履行应急管理监督职责,确保了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但调查中我们也发现,作为全市应急管理工作牵头部门,市应急管理局对多项分散在各部门的应急管理职能统筹、协调还不够有力,联动应急反应机制还存在短板。请问市应急管理局孙全忠局长:你们如何进一步规范工作流程,理顺协调机制,明晰部门职责,完善管理体系,构建统一领导、权责匹配、权威高效的应急指挥机构,为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保驾护航?
孙全忠:市应急管理局组建近三年来,牢固树立“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围绕“安全生产、防灾减灾、应急救援”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由于建局时间较短,我们还存在体制机制不够完善、协调指挥不够高效等问题。下一步,我们重点考虑从以下四个方面加快推进、加以解决:
一是在规范流程、理顺机制上下功夫。充分发挥好市安委会办公室、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市减灾委员会办公室、市应急救援总指挥部办公室等四个议事协调机构统筹调度、组织协调的作用,调动各县区、各部门的积极性;健全军地应急协调联动和四个议事协调机构议事规则、责任追究、应急响应等工作机制,构建“大安全、大应急”的工作格局;坚持月分析、周调度、日安排,实行问题隐患、制度措施、重点任务、整改督办“四个清单”管理和挂图作战工作方法,努力实现齐抓共管、高效联动。二是在明晰职责、传导压力上下功夫。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三管三必须”要求和《河南省安全生产职责清单》规定,积极构建完善党政领导、属地管理、行业监管、企业主体、员工岗位“五链同构安全生产责任体系”,确保把管安全的要求嵌入到业务工作流程中,落实到安全生产各领域各环节;建立统一指挥、专常兼备、反应灵敏、上下联动的应急管理体制,积极推动实行市、县(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应急管理网格化管理,层层传导压力,推动工作落实;聚焦重点行业严管、重点领域严治、重点单位严查、重点时段严控,持续加大督查检查力度,始终保持安全生产高压态势,确保全市安全生产形势总体稳定。三是在完善体系、高效处置上下功夫。积极推动出台《关于加强基层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实施意见》,不断完善基层应急管理组织体系、责任体系、防控体系、救援体系、保障体系等“五个体系”,努力提升本质安全水平;强化基础项目支撑,着眼补齐短板和弱项,结合编制“十四五”应急体系规划,认真谋划编制5个应急管理基础项目,扎实推进市应急指挥中心二期项目和市应急物资储备中心项目建设,力求以项目带动实现“调整完善应急管理体系、防范化解重大安全风险、提高应对突发重大事件的能力水平”的目的;加快推进应急预案编修和实战化应急演练,力争明年上半年全部完成“1+46+9”共计56个应急预案编制工作,不断提升我市应急处置能力。四是在强化管理、塑造形象上下功夫。严格按照市委、市政府“单项工作争第一、整体工作创先进”要求,开展“挺身而出担使命、竭尽全力为人民”专题教育活动,严格执行“五铁”标准和“五抓”要求,发扬“细致、精致、极致”工作作风,不断激发全局干部职工干事创业的内生动力;坚持“服务+执法”,深入开展“百名专家助千企、把脉问诊除隐患”活动。大力推行“柔性执法”、“服务型执法”,结合“万人助万企”,充分借助专家力量、发挥专家优势,主动上门帮助企业精准查找问题、精准排查消除风险隐患,有效防范安全事故发生;建立宣传工作联动机制,拓宽宣传视野,充分利用微信、抖音等平台,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加快推动社会公众的整体安全文化建设,营造安全发展氛围,助推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我局将不负众望、不负重托,坚决为党和人民当好“守夜人”、守好“安全门”。
市人大常委会委员、监察和司法工作委员会主任栗剑琦:近年来,我市积极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但从目前情况来看,改革还不够到位,现代企业制度尚未完全建立,企业负债数额较大、包袱沉重等问题依然存在。请问市粮食和物资储备局陈少宏局长:在持续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方面,将采取哪些措施?
陈少宏:目前,我市共有地方国有粮食企业53家,在册人员2787人,企业普遍存在融资成本高、债务负担重、亏损严重等风险隐患。去年年底,省国有粮食企业改革领导小组将我市作为全省改革试点市,经过充分调研论证,根据武国定副省长在我市调研时提出的要求,我市确定了“整合优质资源、组建国有粮企、提升控制能力、确保储粮安全”总体改革思路,重点做好“建、改、管”三篇文章:
“建”,就是市、县分别整合优质资源,组建一家新政策性粮食收储公司,统一负责本辖区内政策性粮食的收储,提高政府的掌控力。“改”,就是坚持一地一策、一企一策,采取整合重组、产权出让、破产清算等多种形式分类推进国有粮食企业的改革。“管”,就是加强对政策性粮食的监管。一方面,完善日常监管机制,及时发现隐患;另一方面,理顺监管体制,组建县级粮食执法队伍,提升基层执法水平。
对于这项工作,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专门成立了市长任组长的高规格改革工作领导小组。作为全省改革试点,我市率先出台了全市深化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方案,以及两县和市直实施方案。目前,全市37家粮食企业已完成清产核资,市直和临颍县新的国有政策性粮食收储公司已组建完成,临颍、舞阳两县的粮食执法监察大队已挂牌成立,各项工作推进有力,省国有粮食企业改革试点工作领导小组工作简报专门刊发了我市的经验做法。
下一步,我们将以这次评议询问工作为契机,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市人大的监督支持下,积极稳妥推进国有粮食企业改革,拟用3年时间完成改革试点工作任务,通过深化改革,彻底化解国有粮食企业存在的重大风险隐患问题。同时,做大做强新组建的国有粮食企业,打造区域性龙头企业,不断提高国有粮食企业的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实现粮食企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切实扛牢国家粮食安全重任。
(下转04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