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
本版新闻列表
 
2021年12月17日 星期

满城尽是“志愿红”


善行漯河,志愿先行。

本报记者 李慧宇 摄

志愿者送报刊下基层。本报记者 焦海洋 摄

志愿者为环卫工人送粥。本报记者 焦海洋 摄

志愿者开展清淤行动。本报记者 焦海洋 摄

志愿者在路口执勤。本报记者 焦海洋 摄

■本报记者 蒿中刚 通讯员 赵 阳

两天,沙澧河风景区全长近40公里的两岸淤泥基本清除;一周,整个风景区得以全方位清洁,就像洪水从没来过……

在今年9月下旬全省强降水过程中,我市沙河、澧河同时泄洪,洪峰水位一度接近沙河水位历史最高值。洪水退去之后,整个沙澧河风景区堆积大量淤泥。为抢抓清淤有利时机,减少风景区损失,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全面覆盖、科学调配、深度清洁”的要求,我市累计出动人员24.1万人次,动用洒水车、水泵、铲车等各类机械3900余台次,对约700万平方米的淤泥进行了清除。

有这样的动员和组织能力,正是得益于漯河近年来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党旗红”引领“志愿红”,我市各级文明单位志愿者和社会各界的志愿者纷纷投入到文明创建、疫情防控等工作中,书写了一个个新时代文明故事,全市文明程度大幅提升。

“落实省委工作会议精神,就要‘跳起来摘桃子’。”市委书记刘尚进说,聚焦全省“两个确保”奋斗目标,漯河市自觉在大局上把准定位、在变局中掌握主动、在全局中守好一域,明确了“两个上台阶、四个走前列、两个大提升”的发展思路,即实现综合经济实力跨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跃上一个大台阶,产业转型升级走在全省前列、城乡建管水平走在全省前列、环境建设水平走在全省前列、发展动能转换走在全省前列,社会文明程度大幅提升、社会治理效能大幅提升。

践行志愿精神 提升文明程度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价值引领、典型带动像一道道绚丽彩霞,为漯河增添了一抹美丽的精神文化亮色。每天早、晚交通高峰期,在市区各交通路口都能看到身着红马甲的志愿者挥舞交通指挥旗的身影;每条道路上,一个个“红马甲”捡拾垃圾、帮助老弱路人……

每天,都有成千上万名志愿者活跃在我市的各个角落——敬老院、福利院、留守儿童和孤寡老人家中。

“志愿红”已成为人们心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深化“五大文明创建”,广泛开展文明旅游、文明上网、文明礼仪、文明劝导行动,创新开展文明交通提质行动和“文明用餐·节俭惜福”文明餐桌行动。“文明城”与“志愿红”相映成辉,城市魅力充分彰显,市民文明素质显著提高。

志愿服务,蔚然成风。截至目前,我市已累计建立了2258支注册志愿服务队,注册志愿者人数超24万人,社区、场馆、服务窗口的志愿服务站实现了全覆盖。今年以来,241个志愿服务项目常态化开展活动3万余场次,受益群众达70余万人次,得到了社会各界和广大群众的一致好评。在疫情防控中,我市招募了5000余名大学生志愿者、5万余名社会志愿者参与到卫生防疫、卡点执勤、核酸检测采样秩序维护等疫情防控工作中。在防汛救灾工作中,全市10万余名志愿者积极响应号召,为灾区捐赠了价值180余万元的救灾物资,捐款1022.68万元;7支专业水上救援队践行志愿精神,主动到受灾严重的郑州、新乡等地开展防汛救灾志愿服务,彰显了“一方有难 八方支援”的社会担当。

发挥榜样力量 创建“志愿之城”

老人倒了有人扶、孤寡老人有人照料、留守儿童有人关爱、贫弱群体有人帮扶……榜样力量、好人精神已成为漯河的“魂”和城市的“根”。越来越多漯河人向往信仰之美、心灵之美。

近年来,我市不断健全完善先进典型选树、褒奖、礼遇机制,坚持月评“十佳市民”“漯河好人”、季评“新时代好少年”、年评“感动人物”,精心打造“道德模范”“十佳市民”“漯河好人”等先进典型,“推先进、学先进、做先进”已蔚然成风。

大力选树和学习宣传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打造“好人之城”,着力营造崇德向善的良好社会氛围。打造志愿服务活动品牌,积极创建“志愿之城”,形成了从一人行善到众人行善的群体效应。截至目前,全市共有全国道德模范1名(王焯冉),提名奖1人(陈晓磐);省级道德模范3人,提名奖3人;“河南好人”42人,“河南好人”集体3个;“漯河好人”241人。其中,仅2018年8月以来就有39名“漯河好人”和1个好人集体荣登“中国好人榜”,每月均有上榜人员,上榜人数和上榜频率居全省之首、全国前列。

诸多道德模范、志愿者和基层社区工作者主动投身到文明城市创建中,文明新风浸润百姓心田。特别是今年7月河南省部分地区发生洪水灾情后,漯河好人群体积极参与抢险救灾工作,累计捐赠救灾物资146500多件,总价值160多万元,崇德向善、争当先进的氛围更加浓厚。

投身疫情防控 守护家园安康

“您好!请佩戴好口罩,来这里测量体温。”今年8月3日上午,身穿红马甲的大学生志愿者谢雨欣和其他几名志愿者张贴疫情防控紧急通告后,参加了四建家属院卡点值勤工作。谢雨欣是一名大二学生,也是一名入党积极分子。放假回到漯河后,她每天都关注着漯河的疫情防控工作。看到社区工作人员又忙又累,谢雨欣主动报名参加社区疫情防控工作。每天早晨6点,她准时到社区报到,协助社区工作人员登记返郾人员信息。

把守路口、小区,严格执行疫情防控相关政策。2020年年初,当新冠肺炎疫情突然来袭,全市创文力量迅速转为防疫力量,一个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精准到点的联防联控体系迅速建成。由志愿者组成的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网格化管理队伍召之即来、来之能战。

“一个网格就是一个责任主体,就是一个‘全兵种’作战单位。”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创文办主任陈建富告诉记者,“我们以最坚决的态度、最严格的措施、最果断的行动,把疫情防控各项部署落到实处,为全市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在今年8月的疫情防控工作中,我市各级文明单位志愿者和社会各界的志愿者纷纷投入到疫情防控工作中,协助做好核酸检测、疫苗接种,并积极开展疫情防控知识宣传,用真情和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志愿服务精神,构筑起联防联控、群防群治的“铜墙铁壁”,全力保障辖区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争当“啄木鸟” 共建文明城

人行道地砖破了,车辆乱停乱放……只要你拿起手机随手一拍,上传到“啄木鸟”系统,一个立即分发给责任单位整改、在线发回整改后图片的系统就会有条不紊地运行起来。人人都是文明城市卫士,人人参与文明城市创建。一个个“啄木鸟”让城市中的不文明行为无处藏身。

私装的地锁清理了、乱扯的电线清除了、车辆乱停乱放的现象减少了……随手拍活动让城市发生了明显变化,成为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强劲推动力量。

2019年10月,“创文啄木鸟”随手拍活动启动。我市充分发挥新闻媒体传播速度快、受众面广和互动性强的特点,在全市宣传系统开展了“我是创文啄木鸟”活动,通过发动群众举报监督身边的不文明行为,让文明意识淡薄者在“他律”的制约下增强公德意识,提升文明素养,同时推动相关部门落实创建主体责任。

今年以来,“创文啄木鸟”共曝光车辆乱停放、市容环境类、公共设施类等问题1402个,整改率达到96.86%。对整改落实效率不高或者久拖不改的问题,则移交市委市政府督查局跟踪督办,情况严重者,提交市纪委监委启动追责问责程序,形成了“通报、整改、督办、问责”闭环式工作机制。同时,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实现了全过程网上督查督办、责任压实、留痕推进、闭环管理,强化了督查整改的执行力,打通了文明创建问题即查即改的“最后一公里”,持续提升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扛起“管家”责任 管好“三无”小区

“路灯更亮了,路面硬化了,墙面干净了,停车也方便了……真没想到老家属院也能改造得这么好。”住在源汇区干河陈乡祥和社区后磷肥厂家属院的居民田喜凤连连称赞小区提质改造工程。

在我市老旧小区综合整治工作中,我市创建办与组织部门结合,组织全市147个市直部门的392个党支部对392个底子薄弱的“三无”楼院进行分包,推行“一联四帮”制度(即:市直、区直部门联系社区网格、小区,帮党的建设、帮规范管理、帮文明创建、帮纾难解困),在小区内着力建设三支队伍(即:功能性党组织、自管会或业主委员会、志愿服务队),推动全市“三无”楼院转化升级。

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作为解决民生突出问题的有效模式,“红色物业”在全市各个社区全面铺开。顺河街街道105号院曾是个典型的临河棚户区,无物业服务,基础设施不完善,环境脏乱差。在实施老旧小区改造过程中,该小区硬化了路面,彩绘了墙体画,成立了新时代文明实践点。小区党员和志愿者义务提供服务,当好“管家”,扛起了“红色物业”旗帜。

经过全面治理,目前全市“三无”楼院均实现了有党的组织覆盖、有单位分包联系、有管理服务队伍、有人防物防技防的“四有”目标。“三无”楼院转化升级清除了城市“暗疮”,美化了小区环境,提升了市民居住的舒适度和幸福感。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