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12月20日 星期

油坊盛村芝麻油飘香数百年


■本报记者 杨 旭 王 培

芝麻油,因芝麻独有的浓香而演化为饮食中不可或缺的调味佳品。郾城区孟庙镇油坊盛村从清朝开始就以榨油而闻名,村民曾世代榨油为生。近日,记者走进该村,探寻那飘香的历史。

榨油历史悠久

油坊盛村是郾城区孟庙镇薛赵行政村的一个自然村。12月17日,记者来到薛赵村。得知记者想要了解村庄的历史,村干部引荐了老党员盛怀玉。随后,盛怀玉向记者介绍了油坊盛村的由来。

据介绍,清朝康熙年间,一位姓扎的老妇人带着三个儿子来到此处。看到这里有两个坑塘,坑塘内水清澈见底、鱼虾嬉戏、莲花怒放,坑塘南边有50亩左右的高岗地很适合种植芝麻,老妇人就决定在此定居。

扎姓老妇人在江西老家时以榨油为生,在此处定居之后,首先建起了油坊。因为老妇人的夫姓为“盛”,又以油坊为业,后人就取村名为“油坊盛”。

村里人的姓氏不是单一的盛姓,还有常姓和应姓。关于这三个姓氏,在油坊盛村也流传着一种说法。康熙年间至雍正年间,油坊盛村的芝麻香油辐射方圆20公里,不少人以吃油坊盛村的香油为荣。油坊盛村的当家人在为自家香油得到人们认可而高兴的同时,也有了一丝担心和不安。油坊盛村的香油如何才能长盛不衰?如何才能让子孙后代因油坊而受益呢?最终,油坊盛村的当家人想到了办法,请常姓、应姓两家人入村,方能使得油坊“盛应长”。于是,他们从黑龙潭的老应村请来了应家人,从龙城镇仲李村请来了常家人共同在油坊盛村居住。

榨油古法犹存

在油坊盛村,记者采访了几位老人。他们中大多数都曾是油坊师傅,对榨油古法记忆犹新。

68岁的村民常金元告诉记者,他小时候,村里有近二十家油坊。每家油坊里有两口大锅,一口用来炒芝麻,一口用来蒸芝麻。冬天大火一烧,整个屋子温暖如春,人们都喜欢在里面取暖。

由于榨油需要持续在高温中进行,古法榨油讲究一气呵成。500斤芝麻经过一天一夜的压榨,能产出约200斤芝麻油。

炒是第一步。将颗粒饱满的芝麻倒入铁锅,炒至干燥。此时,芝麻的香味开始弥漫整个油坊。“炒芝麻一般是先小火,再大火,后小火。抓一把芝麻,放在耳边听,如果有‘啪啪’的响声,就证明炒好了。”常金元说。

碾是第二步。将芝麻铺在石碾上,用牲畜拉碾,将芝麻碾碎。

蒸是第三步。将碾碎的芝麻上锅蒸。蒸软后,将芝麻按压成饼胚,用麻绳包裹,再用铁环固定。饼胚厚度是否均匀,直接影响出油率。“当时村里有两个大水坑,一个叫东坑,一个叫西坑。蒸芝麻必须用东坑的水,因为东坑水质好,一年四季都很清澈。”常金元说。

最后一步是打油。将芝麻饼放入两个油槽之间,再置入木桩、木楔,用悬吊在空中约40斤重的铁锤不断撞击插入木桩之间的木楔,让木桩挤压饼胚,新鲜的芝麻油就从饼胚中渗出,流入油槽。“打油需要技术,更需要体力。一般是5人一组,轮流作业。打油的时候,师傅们会不自觉地发出‘咦哟、咦哟’的叫声,就像纤夫号子一样。”常金元说。

当年,油坊盛村出产的芝麻油颇负盛名。68岁的村民盛现民表示,究其原因,除了精湛的榨油工艺,还与村南高岗上种植的芝麻品质有关。“最重要的还是信誉。我们村榨油从不勾兑,每一滴油都是纯正的。”盛现民说。

古法榨油技艺原本在油坊盛村世代相传,但随着经济的发展,进城务工人员越来越多,从事榨油的人越来越少。如今,村里仅剩村口的一家油坊。

据了解,20世纪90年代,手工榨油逐渐被生产效率更高的机械榨油取代。盛广耀是油坊盛村古法榨油第十八代传人。采访当天他外出采购原料,他的妻子薛彩霞接受了记者采访。

记者看到,油坊的储存室里摆满了一桶桶芝麻油,香气四溢。储存室的隔壁是操作间。在这里,一粒粒芝麻经过筛选、除尘、翻炒、压榨、过滤、沉淀等步骤,产出色泽明亮的芝麻油。“过去榨500斤芝麻需要5个人用1天时间,现在我自己一上午就榨完了。”薛彩霞说,油坊始终坚持榨油全程无添加。凭借良好口碑,油坊的产品畅销省内外。

曾经的辉煌再难重现,但村民不会忘记传统技艺,以前榨油的部分器具也仍被保留着。村里一些老人还将世代相传的榨油历史用文字记录下来。榨油的故事,会在这个村庄继续流传……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