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1年12月20日 星期

肖金合:传承戏帽制作技艺


肖金合向记者展示他做的戏帽。

■文/图 本报记者 尹晓玉

已过古稀之年的肖金合经常坐在客厅角落里花费几个小时甚至一天时间,沉浸在那份专属于手艺人的静谧时光里。身患残疾的他从事戏帽制作40多年,能熟练地做出300多种帽饰。今年,肖金合的戏帽制作技艺成功入选郾城区第四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戏曲盔头,即传统戏曲演员所戴各种冠帽的通称,俗称戏帽,是戏曲演出道具中的一部分。在戏曲中,上到皇亲国戚、王公大臣,下到贩夫走卒、庶民百姓,不同的身份都有特定的帽盔。所以,戏帽是戏曲中塑造各色人物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今年73岁的肖金合是河南禹州市人,1997年来漯河发展定居。他家世代务农,自幼生活艰苦。13岁那年,他因生病卧床不起十多年,从此中断了学业,最终右腿落下残疾。

12月17日,记者来到纬一路肖金合家中。说起与戏帽制作结缘一事,肖金合滔滔不绝。肖金合30岁那年,村里组织大家制作戏帽售卖,有人专门教授手艺,从小就喜欢美术的他第一时间报了名。经过两个多月的学习,他开始在村里从事戏帽制作。几年后,村里不再组织统一生产,肖金合就开始在家做。

1997年,漯河市豫剧团有人慕名到肖金合家买戏帽,被他的手艺折服,建议他到漯河发展。“当时,我从禹州带了几个人到漯河,又在漯河招募了几个人,组建了一个制作团队。”肖金合说,他一直在漯河以制作、销售戏帽为生,供养子女读大学,一家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记者看到,肖金合正坐在客厅角落里制作一顶八贤王的戏帽。“这是上海一个剧团定制的,工艺要求比较高。这一顶帽子能卖1900元钱。”肖金合说。

由于造型复杂、立体感强,戏帽必须依靠一双巧手完成。虽然纯手工制帽极为费时费力,但40多年来,肖金合始终遵循古法制帽工艺,从不走捷径。做一顶戏帽快的话需要四五天,复杂的需要一个月左右,许多环节为不可逆工序,一旦失手就要返工重来,每一个步骤都要细心,不然做不出好戏帽。每顶戏帽都要经过画样、塑形、沥粉、贴金、点翠等二十多道工序。其中,铁丝包边是最耗工时的工序,也是延长戏帽使用寿命的关键。肖金合格外重视这道工序。此外,他做的戏帽从来不用任何颜料上色,全由羽毛、金箔、丝绸制成,不但华丽精致,而且使用几十年不会掉色。

采访期间,肖金合搬出了一大箱他刚完成的几个作品向记者展示。“这个是穆桂英的戏帽。做这顶戏帽先要用黄板纸做好模子,雕刻花纹,背面的边缘用铁丝掐上,正面贴上银箔,最后上色;还要用绒球、珠须、流苏等做装饰……一顶小小的戏帽,凝聚着他太多心血。

时代的变迁,带来的是行业的变迁。随着各种娱乐项目的兴起,听戏、唱戏的人少了,手工戏帽制作也渐渐成了冷门手艺。

谈及这项手艺的传承,肖金合担心之余更多的是充满希望。虽然儿女没有学习这项手艺,但在他的培养下,侄子、侄女等都继承了他的手艺,并且一直从事戏帽制作。“我侄子的手艺很好,目前在浙江制作并销售戏帽。我侄女和她爱人都是我的徒弟,目前在老家禹州做戏帽。这几年社会各界对传统文化和传统手艺越来越重视,戏帽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价格也越来越高,一顶戏帽卖八九百元,贵的数千元。”肖金合说,只要坚持下去,就有光明的前途。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