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高海波
近年来,全市农信社通过探索“党建+金融”工作模式,加强党建引领,以“整村授信、行业授信”为抓手,践行普惠金融,全市农信社小贷业务转型成效明显,既为发展积聚了新动能,也让老百姓切实享受到了更优质的金融服务。
建机制 抓落实
全市农信社把探索“党建+金融”模式与自身转型高质量发展结合起来,建立长效工作机制,制订工作方案,狠抓工作落实,为我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强大助力。
从2020年4月起,全市农信社率先实施“党建联盟+普惠金融”工作方案,建立“联社党委与乡镇党委对接、信用社党支部与行政村党支部对接、信用社党员与村组党员对接”的三级联建机制。为确保这一机制能够得到有效落实,全市农信社开展“走村入户进社区、普惠金融大走访”活动,大力推进信用体系建设。
同时,在此活动的基础上,全市农信社组建了由信用社主任、优秀客户经理组成的200支党建金融团队,信用社党支部与村党支部对接、信用社党员与村组党员对接,开展农户信息建档和整村授信工作。在村党支部和党员的帮助下,各信用社深入推进整村授信和普惠金融工作,将负面清单之外的20岁至65岁信用良好的村民纳入授信对象。
截至今年11月底,全市农信系统小额贷款余额达132.56亿,占各项贷款比值62.63%,较年初提升5.58个百分点。
引活水 强支撑
市农信社围绕我市“三链同构”这一核心思想,引入金融活水,积极支持新型乡村主体。全市农信社与新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开展金融深度合作,加大对小麦产业化联合体的龙头企业以及上下游的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新型乡村主体金融支持。截至目前,全市农信社已支持我市新型农业产业化联合体4家,授信金额达9700万元,是全市银行业机构中支持力度最大的银行机构。
同时,全市农信社结合联社或信用社所在地的资源特色,以金融助力构建“一村一品、一镇一特、一县一业”产业新格局——舞阳保和的葡萄、临颍王岗的辣椒、召陵唐桥和大徐的西瓜等产业实现规模化种植和产业化发展,鼓励农户通过贷款发展“农家乐”、民俗旅游、粮食产业等,不断激发农民创业热情,促进其就近就业,实现增产保供、增收致富。
创产品 做服务
全市农信社研发推出的“金燕丰收贷”解决了粮食收购大户和种植大户面临的大额集中、快速周转资金需求。这个产品推出以来,已向1293个客户提供信贷资金33360万元,有力支持了全市的“三夏”生产;“木业贷”“辣椒贷”为临颍县的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金融支持;“党员先锋贷”把基层党员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先锋模范作用转化为金融财富,仅舞阳农信联社就发放贷款6001.75万元。
截至今年11月底,全市农信社普惠型涉农贷款增幅33.12%,普惠型小微企业贷款增幅31.42%,均超过其他各项贷款增幅;辖内5个县区联社均与地方党委政府建立了合作共建机制,与27个乡(镇、街道)党委、853个行政村(社区)党支部签订了合作共建协议,实现建档立卡109684户、授信75311户、用信41047户,分别较年初增加21838户、12383户、11039户。今年前11个月投放贷款24.68亿元,较年初增加34.73亿元,增幅19.65%,在全省农信社系统位居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