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
本版新闻列表
 
2021年12月31日 星期

筑梦在希望的田野上
——召陵区实施乡村振兴“一三五”行动纪实

召陵区委书记李湛调研乡村振兴“一三五”行动开展情况。

召陵区区长史耀星调研“产业星”创建工作。

收割小麦。本报记者 焦海洋 摄

召陵区举行乡村振兴“一三五”行动推进实施培训会。

辣椒红了

召陵区举行乡村振兴“一三五”行动奖补资金发放仪式。

戏曲文化进乡村。见习记者 王嘉明 摄

美丽的乡村一角。见习记者 王嘉明 摄

召陵区2021年农民丰收节活动现场。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召陵区委宣传部提供。

■本报记者 李丽娟 朱 红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描绘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好蓝图。

今年以来,召陵区委、区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在学习借鉴外地先进经验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召陵实际,创新实施乡村振兴“一三五”行动,核心就是党建引领、“三清三变”、“五星联创”。其中,党建引领是根本保障,就是加强党的领导、提供组织保障,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把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等各方面力量聚合起来,形成推进乡村振兴的工作合力;“三清三变”(清理合同、清查资产、清收欠款,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是发展根基,就是以“三清三变”为切入点,通过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推动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五星联创”是重要载体,就是通过开展“产业星、廉洁星、平安星、文明星、生态星”示范村创建,全面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改善乡村面貌、提高乡村治理能力,促进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探索走出一条符合基层实际、具有召陵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致力打造乡村振兴先行区。

1

以党建为引领,激发基层党组织生机活力

“现在道路变宽了,村里更干净了,环境越来越好了。我们住着可舒心。”近日,记者在召陵区召陵镇黄庄村采访时,提及村里的变化,村民赞不绝口。

今年,黄庄村在不是试点村的情况下,在全区率先完成“三清”整治工作,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夯实了基础。这一切离不开村党支部书记胡本立和村“两委”班子及全村党员干部的主动作为。

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开展好乡村振兴“一三五”行动,关键在基层组织。今年以来,召陵区围绕强化组织力,大力开展了“红旗引领示范村”创建活动,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带动能力。

激发“头雁”引领力。深入开展村党组织书记“五比五拼”、“一三五”行动村党组织书记访谈、乡村振兴专题培训等活动,每季度举办一次擂台赛,使村党组织书记抓乡村振兴的能力素质得到提升。严格落实“一三五”行动考核评价制度,对创建成绩突出、符合考录镇机关公务员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资格条件的村党组织书记,优先予以推荐,一批村党组织书记成为加快乡村振兴“一三五”行动的有力推手。

提升基层“堡垒”战斗力。制定下发《在乡村振兴“一三五”行动中创建红旗引领示范村实施方案》,大力开展“红旗引领示范村”创建活动,明确5个方面25条创建标准,创建成功的“红旗引领示范村”,在“一三五”行动第二季度考评中全部被评为“四星”“五星”示范村。8个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得到整顿,并认真落实“主题党日”“三会一课”等基本制度,村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不断强化。

提高农村党员干部执行力。创新开展“三有三干”活动,引导基层党员干部树立“三有”标准、弘扬“三干”作风,躬身入局、实干担当、争先出彩。严格落实村干部履职行为负面清单制度、报酬与绩效挂钩制度,倒逼激励广大党员干部履职尽责、创先争优。坚持党员干部带头,把作风扎实、攻坚能力强的党员干部放在最前沿,增派33名驻村第一书记和30名35岁以下年轻干部到乡村振兴任务重的村任职,充实乡村振兴力量。全区6000多名农村党员干部在“三清”整治中带头签订承诺书,带头宣传政策、整改问题、化解矛盾。

2

以“三清三变”为突破,夯实乡村振兴产业基础

召陵区把“三清”整治作为盘活壮大集体经济、提升基层治理能力、加快推进乡村振兴的一项基础工作,集中时间,集中力量,打响了一场“三清”整治攻坚战。

强化措施落实,形成攻坚合力。把“三清”专项整治作为“书记工程”,成立区委书记任组长的农村集体产权“三清”专项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纪委监委,区纪委常务副书记直接负责。组建综合协调、执纪问责、依法处置等专项工作组。区委组织部、区委政法委、检察院、法院、公安局等十几个相关部门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坚持区、镇、村三级联动,区统筹流程、进度、标准,镇强化组织领导、综合服务保障,村主导具体实施,确保了整治工作顺利推进。先期选取的14个试点村全部在规定时间内按要求完成整治任务。

积极发动群众,接受群众监督。“三清”整治维护的是群众利益,必须坚持依靠群众、发动群众,争取群众支持,接受群众监督。通过前期的深入宣传,“三清”整治的目的意义、方法步骤、整改事项已经家喻户晓,确保了群众清楚政策、明白程序、积极参与。整治中严格落实群众自治、民主决策、村务公开制度,充分利用“四议两公开”工作法,实行“六榜公示”,依靠群众、依靠基层组织解决问题、化解矛盾。整治发生在群众身边的腐败问题,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农村集体资产资源遗留问题,保障村集体和农民合法权益,增强群众的获得感。目前,全区所有村庄已全部完成整治任务,共清理出“四荒”地面积8212亩,规范处置“四荒”地面积3383亩,收回集体机动地、自留地等耕地3160亩,规范各类合同42099份,收回各类资产承包款435.84万元。

运用整治成果,推进制度改革。充分运用“三清”整治成果,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引导各镇、各村从区位条件、资源禀赋以及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出发,积极探索资源开发型、物业租赁型、资产盘活型、乡村旅游型、农业生产型、联合发展型等多种发展模式,不断壮大新型集体经济。初步统计,“三清”整治每年为全区农村集体增收400余万元。

3

以“五星联创”为载体,探索共建共享共治机制

“没想到评上‘五星示范村’,我们这些老人每人还能领到50元奖金。真是太高兴了!”在召陵区老窝镇乡村振兴“一三五”行动第三季度授牌暨奖补资金发放仪式上,化庄村村民于桂有乐呵呵地说。

今年以来,召陵区大力开展“五星示范村”(产业星、廉洁星、平安星、文明星、生态星)、“五星示范户”(产业星、勤俭星、平安星、文明星、生态星)创建,推动自治、法治、德治“三治”有机融合,掀起了共建共享共治的热潮。

建立健全议事协商机制。在区、镇五星示范村创建推进组的基础上,引导各村成立创建责任组及五个对应的议事协商组,组长由村“两委”班子成员担任,每个组明确3至5名党员和德高望重的“五老”人员为组员。为加强协商组工作力量,各村从67岁至79岁的老年人中挑选出一部分身体健康、责任心强、愿意管事干事的老人,充实到议事协商组。对这些老人明确职责、明确分工,发聘书、红袖标、红马甲、监督证。这些老人在村中开展定期巡察,发现问题及时监督处理,处理不了的做好记录并上报议事协商组、创建责任组研究解决。对参与议事协商的老人,要求各镇建立奖励机制或者实行积分制管理,对工作积极、为创建做出贡献的老人,给予适当奖励。协商组按照“人人有分工、事事有人管、遇事就协商、一月一研判”的原则,齐心协力推动创建工作开展,形成了常态化、规范化的协商工作机制。

建立激发活力的利益链接机制。将“五星联创”工作成效与老人补贴、干部绩效、镇村经费相挂钩。每成功创建一类示范村,该村67岁至79岁老人每人奖励10元;对年终考核排序前三名的镇,分别奖补20万元、10万元、5万元;对每季度都成功创建“五星示范村”的村,年终一次性奖补2万元。第二季度、第三季度共为全区2.4万名老人发放奖补资金260万元。目前,全区53个村创上“生态星”、51个村创上“产业星”、70个村创上“廉洁星”、106个村创上“平安星”、117个村创上“文明星”,21个村创上“五星示范村”、22个村创上“四星示范村”、34个村创上“三星示范村”。

形成村户贯通的创建格局。在星级示范村基础上推动创建工作向户延伸,出台了《五星示范户创建标准》,在农户中开展“产业星、勤俭星、平安星、文明星、生态星”五星示范户创建。对创建成功的星级示范户,给荣誉和奖励。目前,全区共有1500多户群众争创“五星示范户”。通过“五星示范户”“五星示范村”的创建,召陵区各村形成了“以户带组、以组带片、连片带村、人人参与”的良好局面。

与此同时,为破解乡村振兴资源要素难题,召陵区还突出抓好“七进乡村”、全域美化、产业振兴、基层治理“四大工程”,汇聚人才、资金、技术、文化服务、政策、项目等资源要素,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年丰时稔粮满仓,百姓殷实国兴旺。如今的召陵,乡村产业快速发展,农村生态环境持续优化,乡风文明建设深入推进,乡村治理效能不断提升,农民生活更加富裕……充满生机与希望的多彩画卷正徐徐展开。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时刻,召陵区将紧紧围绕“三区三基地一家园”建设目标,凝心聚力,真抓实干,久久为功,让高质量发展的步伐在这里更加坚定有力!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