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如公民德行的阳光,为人际关系注入正能量,为社会和谐提供润滑剂。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的显著区别,就是人与人的交往突破了血缘地域的限制,构建起一个“陌生人社会”。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亲善、互助、友爱变得尤为珍贵。
开办爱心粥屋的李娜就是我市众多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代表之一。
■本报记者 张玲玲
经济技术开发区珠江路一间不起眼的门店,每天早晨6点就会变得热闹起来。附近的环卫工人、孤寡老人、残疾人都会到这里吃免费早餐。对他们来说,这间免费的爱心粥屋就像家一样温暖。1月4日,记者采访了爱心粥屋的负责人——今年44岁的李娜,听她讲述自己的公益之路。
2015年,一个偶然的机会,李娜到市区公安街一家爱心粥屋做志愿者。“那是我第一次接触爱心粥屋,感到很震撼。原来还有这么好的平台,专门为别人提供免费早餐。”李娜说,随后,她每天天不亮就前往爱心粥屋帮忙,当时就产生了一个想法——让自己家附近的环卫工人和孤寡老人也吃上热乎的早餐。
2018年3月,在爱心人士的支持下,李娜租下房子、购买设备,自己开办了一家爱心粥屋。每天凌晨3点30分,李娜准时起床,4点到粥屋,熬粥、切菜、炒菜,6点开始供餐。环卫工人和老人吃完饭后,李娜再打扫卫生,收拾完毕后急匆匆赶去上班。
为了让就餐人员吃好,李娜提前规划菜谱,每周五天菜品不重样。“每天看到100多名环卫工人和老人能吃上热乎的早餐,听到他们对我说谢谢,我就很满足,觉得很有成就感。”李娜说,虽然很累,但她觉得很充实。
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李娜直言,自己献出了爱心,也得到了爱的回应。就餐期间,一位大叔看李娜一个人熬粥、炒菜,实在是太忙了,就主动加入,一干就是3年多。“现在,粥屋有几名志愿者,每天都是一大早赶来和我一起忙碌,另外还有很多爱心人士来帮忙。”李娜说。
在小小的粥屋里,李娜每天都收获着感动。“有的环卫工人和老人把自家种的南瓜和冬瓜、自制的香椿送过来;有地网友为粥屋定购馒头;有的爱心菜农把成包的蔬菜拉来。”李娜说,当她走在路上,熟悉的环卫工人会热情地跟她打招呼。这让她感到无比温暖,更坚定了她把爱心粥屋经营下去的决心。
经营爱心粥屋的同时,李娜还竭尽所能帮助困难家庭,为福利院捐赠生活物资。她告诉记者,爱心粥屋接收旧衣物捐赠,用于帮助有需要的人。“家里有不需要的衣物,可以清洗干净送到这里,我们分门别类送给困难家庭。”李娜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