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2年1月14日 星期

胡军娜:甘当渔业“守护神”


源汇区问十乡曹店村,胡军娜为养殖户讲解锦鲤冬季养护知识。

■文/图 本报记者 朱 红

44岁的胡军娜是源汇区水产技术推广站渔业科技推广员、农业推广硕士、高级水产师、农业部水产病害防治员。从事淡水渔业技术推广工作23年来,她不辞劳苦,坚持深入基层,包村入户为养殖户开展技术指导、提供信息服务,扎实推进科技扶贫帮扶工作。

在长期的基层生产实践中,胡军娜手把手带出了一批新型乡土渔业实用人才,为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及智力支撑。她先后被评为漯河市科技兴农先进个人、漯河市科技扶贫工作先进个人、河南省优秀专家、河南省农业科技工作先进个人等。2020年11月,她被农业农村部评为全国“最美渔技员”。

蹲守鱼塘 解渔民困扰

“胡军娜就是我们鱼塘的守护神,有困惑一个电话,她就会到现场解决。”1月9日,记者在源汇区问十乡曹店村采访时,养殖户曹四兴告诉记者。

曹四兴说,去年开春升温后,不少养殖户因没有及时巡塘查看水质情况,导致鱼病暴发。一些鱼出现“趴边”现象,还有不少鱼体溃烂、长白毛。陆陆续续有420亩池塘的鱼体发病,养殖户心急如焚。

胡军娜听说后,立即赶往养殖场,通过水质检测、鱼体采样、镜检,比对分析后得出结论:发病池塘鱼体患上病毒出血性烂鳃病,俗称“鱼瘟”。如不马上用药治疗,会导致多个鱼塘的鱼在短时间内感染上疫病死亡。

随后,胡军娜连续7天蹲守在鱼塘边上,和养殖户一起调控水质、添加微生物制剂、解毒及开展应激处理,待鱼体稳定后又进行了杀虫处理,最终为养殖户挽回经济损失160多万元。

渔民的问解决了,胡军娜的嗓子却哑了,脚也累得抬不动了。像这种情形,对于奔波在乡村鱼塘间已有23年的胡军娜而言,早已是家常便饭。

试水养殖 引渔业繁盛

2010年之前,由于遇到技术问题不能及时解决,渔民养殖不赚钱,多外出打工,全区65%的鱼塘被抛荒弃养。胡军娜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胡军娜求导师、找校友,跑遍国内主要水产市场和精养基地。了解到青虾、大口黑鲈等名优水产品市场行情较好,人工养殖前景广阔,她便回乡宣传发动,组织渔民开展养殖。然而,“怕”技术难学、“怕”产品难销、“怕”亏本,让当时的渔民无人敢试水。

为打消渔民心头顾虑,胡军娜选择了问题比较突出的问十乡曹店村,蹲点示范推广新技术,重点推广养殖成本相对较低的青虾。她自费近3万元建设一栋水产温室大棚用于青虾培育,同时选用基础设施较好的5亩鱼池进行商品虾的试验。为掌握第一手资料,胡军娜白天搞培训、晚上蹲守在池塘。2016年夏季,为观察虾苗生长发育情况,她带着3岁多的女儿住在池塘边,每两个小时起来观察一次,连续30多天没有睡一个安稳觉。

此外,胡军娜积极与省水产科学研究院沟通协调,为曹位伍等3位养殖户无偿提供青虾苗种,并手把手教他们操作。仅仅一年,3位养殖户一跃成为村里的富裕户。在曹位伍等的示范带动下,青虾养殖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据统计,我市养虾面积由当年的不足10亩一跃发展到现在的近1万亩,年产量达9000吨,纯利润近5000万元。

科技创新 让养殖户受益

2013年,胡军娜主动请辞行政职务,专心开展学术交流,培养专业技术人才,带出了一批乡土新型农村渔业实用人才。“我是因为喜欢和热爱,才有了潜心研究的动力。看到养殖户脱贫致富,我很开心。”胡军娜说。

针对种鱼孵化率低的问题,胡军娜发明了一种淡水渔业杂交用孵化器,均衡平稳供氧,避免了鱼卵相互碰撞,提高了孵化率;针对同一孵化环道设施容易出现水过滤装置堵塞、不方便清洗、滤网寿命短等问题,胡军娜发明了一种淡水养殖孵化用过滤装置……她还相继申报“一种用于物联网现代农业养殖鱼塘的智能除冰设备及自动碎冰方法”“一种加州鲈鱼的养殖方法”等13个专利,获得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6项专利技术在全省示范推广。

在多年的基层工作中,胡军娜主持编写了《漯河市养殖水域滩涂规划》,发表论文27篇,发布5个行业操作标准规范,获得河南省农牧渔业丰收合作一等奖1项、范蠡科学技术推广二等奖1项、河南省重大科技攻关2项、漯河市科技进步奖4项。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