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古溜冰鞋
木质滑冰工具
从古代到现代,冬季运动在中国大地上遍地开花。无论在古代,还是在现代,冬季运动见证和凝练了中华文明从远古走来的隽永,也将叩开无限美好的未来。
中国古代冰雪运动的萌芽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研究中国体育史的陕西咸阳师范学院张宝强教授认为,中国最早记载古代雪上运动的资料,应该来自成书于战国至西汉之间的《山海经》。
《山海经》载:“有钉灵之国,其民从膝以下有毛。马蹄善走。”“钉灵之国”在如今新疆阿勒泰地区,“膝下有毛”是说先民们穿着一种毛朝外的长筒皮革鞋子,“马蹄”则可能是指脚上所穿的滑雪器具。2005年,考古学者在阿勒泰市汗德尕特乡的墩德布拉克发现了描绘人类最早滑雪运动画面的岩画,其年代可以上溯到距今1万至3万年的旧石器时代晚期。2015年,来自18个国家的30多位专家对岩画进一步分析考证,确定阿勒泰地区是“人类滑雪的起源地”,并在联名发表的《2015阿勒泰宣言》中进行了确认。
隋唐时期,生活在我国东北、西北等地的一些游牧民族、渔猎民族已习惯了在皑皑雪原上快速滑雪。当地人靠着一种木制的滑雪工具出行。在高速移动的同时,也能避免坠入雪下的陷坑。唐代时,北方一个名为“弊剌”的部落将滑雪工具进一步发展完善,“以木为马,雪上逐鹿。其状似楯而头高,其下以马皮顺毛衣之,令毛著雪而滑。如著屧屐,缚之足下……若下坂走过奔鹿,若平地履雪,即以杖刺地,而走如船焉,上坂即手持之而登”,从记录在《文献通考》的文字可看出,当时的滑雪工具已非常合理高效。唐代诗人杜荀鹤《送僧赴黄山沐汤泉兼参禅宗长老》中的两句诗“野老祷神鸦噪庙,猎人冲雪鹿惊林”告诉我们,不单单是生活在北方冰天雪地里的部落,南方山地里的猎人也学会了滑雪,在山林间追逐野鹿。
除了在雪上飞驰,人们也逐渐学会了在冰上速滑。《新唐书·拔野古传》中说:“拔野古……俗嗜猎射,少耕获,乘木逐鹿冰上。”位于今内蒙古境内的这个名为“拔野古”的部落,已能够使用木质滑冰工具,自如地在冰上狩猎。《新唐书·回鹘列传》的一段记载也很有意思:“(木马突厥)俗乘木马驰冰上,以板藉足,屈木支腋,蹴辄百步,势迅激。”“木马”即冰上的交通工具,“以板藉足,屈木支腋”,这滑冰的姿势与如今接近。
隋唐时期,中国人的滑雪滑冰活动多用于狩猎,宋代以后冰雪运动渐渐向交通运输、民间游戏等方面发展。
在《梦溪笔谈》中,北宋著名文学家、科学家沈括记录了一种他在今河北沧州一带目睹的冰上运输工具——“凌床”:“冬月作小坐床,冰上拽之,谓之‘凌床’”,这种冰上交通工具用一块大木板制成,可坐两三人,一人在前面拉拽,在北方结冰的湖塘河流上往来穿梭。元代,一种类似于“狗拉雪橇”的冰上交通工具也在北方出现。《南村辍耕录》:“高丽以北名别十八,华言连五城也……其地极寒,海亦冰,自八月即合,至明年四五月方解,人行其上,如履平地。征东行省每岁委官至奴儿干给散囚粮,须用战车,每车以四狗挽之”,这种“战车”由四条狗牵引,给囚犯运送粮食。元代的“狗拉雪橇”在当时并不罕见,已广泛运用于天寒地冻的北方。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在元大都就曾亲眼见过,他在《马可·波罗游记》中这样写:“(鞑靼人)保持着祖先的习俗,制作交通工具,没有车轮,底部平直,而前端翘起呈半弧型,以狗来拉动,这种结构特别适合在冰上轻松行驶,可以载人也可以载货……”《大元一统志》中对“狗车”的外形也有描述:“以木为之,其制轻简,形如船,长一丈,阔二尺许,以数狗拽之。”
到了明代,“凌床”被沿用下来,并有所发展。刘若愚《酌中志》中提到,每年冬天,北京的护城河“至冬冰冻,可拖床,以木板加交床或藁荐,一人前引绳,可拉二、三人,行冰如飞,积雪残云,点缀如画”。“交床”类似于后来的马扎,“藁荐”则是草垫子。明代皇室贵族视乘坐冰床为出行方式和娱乐消遣。而在民间,明代嘉靖年间也出现了一种谋生手段——城市贫民在冰面上拉拖床,供富贵者乘坐享乐,赚钱贴补家用。
中国古代冰雪运动文化达到高峰是在清代。在这一时期,中国的冰雪运动开始有了比赛竞技的活动形式,人们越来越多地在冰雪上享受竞赛带来的乐趣。19世纪末,欧洲的滑冰运动传入中国,成为北方人民喜爱的冬季运动项目。1932年,现代滑雪运动传入中国,黑龙江阿城建造了中国第一座滑雪场。新中国成立以后,冬季的体育项目日益得到普及。据《新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