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2022年4月28日 星期

召陵区:盘活乡贤资源 助力乡村振兴


召陵区对荣获“2021年度服务召陵高质量发展人才”称号的10名乡贤能人进行表彰和奖励。

省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常桂莲(中)教徒弟剪纸。

上门为服务召陵高质量发展的乡贤能人送荣誉。

乡贤能人武晓阳在车间指导工人贴标签。

本报记者 于文博 摄

漯河金土地农机合作社负责人谢国兵(右)手把手教授学员农机技术。

老窝镇孟湾村打造的乡贤馆吸引大批市民前往参观。

在乡贤能人杨小妞创办的小红瓦服饰车间里,工人正热火朝天忙生产。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召陵区委组织部提供)

■ 本报记者 于文博 通讯员 王小洋

2016年,在外打拼多年的召陵区老窝镇武湾村村民武晓阳回到家乡,创办漯河市可可兔食品有限公司,为附近村民提供了二十多个就业岗位。“离家近、时间灵活,每天可挣80块钱,挣钱照顾家两不误。”在该公司上班的村民们高兴地说。

“晓阳办公司不仅解决了部分村民的就业问题,还能给村集体每年带来近三万元的租地收入。”武湾村党支部书记武会兵告诉记者,下一步,武晓阳还将与村里合作种植黑籽花生。

回乡创业,带富乡亲,武晓阳是一位典型的乡贤能人。在召陵区,像武晓阳这样的乡贤能人还有很多,他们充分发挥聪明才智,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助力乡村振兴。

近年来,召陵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通过健全乡贤选用机制、建强乡贤组织、搭建返乡创业平台、选树乡贤典型,不断汇聚乡贤力量,盘活乡贤资源,为乡村振兴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探索出了乡贤能人有效助力乡村振兴的召陵模式。目前,返乡创业乡贤共投资1.46亿元,兴办企业、合作社91个,带动1379人就业,同时提供有价值招商信息23条,引进招商项目13个,总额达2.16亿元,得到了市委书记刘尚进的充分肯定。

建立乡贤能人资源库。按照“德行好、才能强、声望高、影响大”标准,深入动员、广泛摸底,挖掘乡贤能人。对内,注重从优秀大学毕业生、复员退役军人、农村致富能人等群体中,找寻“隐藏”的乡贤能人;对外,注重从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高学历人才、高技能人才等群体中,找寻“流出”的乡贤能人。目前,召陵区已入库乡贤能人2989人,涵盖各行各业。

健全乡贤选用机制。将乡贤能人助力乡村振兴工作作为各镇“一把手”工程强力推进,在全市率先出台激励措施,拿出“真金白银”、10条措施,支持乡贤能人就业创业。比如,对创办合作社的,按照投资规模,每亩奖补2000元~1.5万元;对兴办农村电商的,按照交易额的1.5%~2.5%予以奖励等。选拔品行好、威望高、带富能力强的乡贤能人重点培养,优化各村带头人队伍结构。目前,948名乡贤能人进入村“两委”班子。

建强乡贤能人联谊组织。在镇、村成立乡贤理事会、乡贤联谊会等各类乡贤组织146个,邀请乡贤组织负责人参加有关会议及活动30余次;依托网络平台,成立乡贤能人组织70个,吸纳在外乡贤能人加入,建立常态化沟通渠道,邀其当家乡建设的高参、招商引资的“红娘”、返乡创业的先锋、对外宣传的大使。制定联系乡贤能人制度,定期走访慰问在外乡贤及其本地亲属,帮助其解决生产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加强与乡贤能人的联络,引导他们为家乡建设献智献策。目前,已走访慰问乡贤能人241名,以邮寄、微信等形式发出家书2934封,召开乡贤能人座谈会16次,收到乡贤能人提供的意见和建议271条。

搭建乡贤能人展示平台。在乡村治理、产业回归、生态引领、文明共创等方面,积极为乡贤能人搭建展示平台,探索成立“老莫帮办”“老亢调解”等12个乡贤能人工作室,组织乡贤能人参与民生工作。引导乡贤能人回乡创业,实现人才回归、技术回乡、资金回流、项目回迁。目前,已创建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组建产业化联合体2个,新培育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3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748个。该区通过实施全域美化工程,凝聚163名乡贤能人参与“生态星”创建工作,成功创建省级“美丽小镇”2个、“四美乡村”6个,新建村庄游园32个,培育乡村旅游示范村3个。积极组织乡贤能人到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家中,开展卫生清扫、慰问等活动300多次,捐款捐物100余万元。

营造见贤思齐氛围。开展“召陵百星”“最美乡贤能人”“五老乡贤能人”等评选表彰活动,打造“乡贤能人+”系列品牌。2020年设立“服务召陵高质量发展人才奖”,至今共表彰36人,以此鼓励为家乡服务的乡贤能人,吸引新的乡贤能人加入乡村振兴队伍;今年授予10名乡贤能人“2021年度服务召陵高质量发展人才”称号,并每人奖励价值3000元的电动车一辆。对在乡村振兴中做出突出贡献的乡贤能人进行宣传,通过“一面墙”“一句话”“一条街”“一本书”,展示乡贤形象,讲好乡贤故事,厚植乡贤文化,营造见贤思齐、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

挖掘镇村历史、名人故事,建设召陵镇白庄村、大徐村和老窝镇孟湾村等一批特色村史馆,编印“召陵乡贤”文集、画册,激活乡村文化,带动群众摈除不良陋习,树立文明新风。


上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