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谢晓龙
5月6日,记者从市工信局获悉,我市在从严做好疫情防控的前提下,坚持戴着口罩抓生产,推动食品企业开足马力生产,努力把疫情带来的不利影响降到最低,更好发挥食品企业在疫情期间的保供作用。截至4月29日,全市规模以上食品企业复工复产率达到100%。
食品产业是我市的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近年来,我市围绕现代化食品名城建设,加快农业全产业链建设,坚持“三链同构”打造完善丰满的绿色食品产业生态,以双汇为链主的河南省肉制品全产业链被确定为全国农业全产业链重点链,卫龙食品被评为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龙头企业,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建设现场会在我市召开,我市的“三链同构、农食融合”经验做法全国推广。
突出“食品+”理念延伸产业链。以食品企业需求为导向,推动良种繁育、粮食种植、收购仓储、原料生产、食品加工等五个环节深度合作、接单供给,开发“专项贷、订单贷、种子贷”等金融产品,支持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开展订单种植。组建以龙头企业牵头、农民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广大农户参与的产业化联合体,实现联合体内部上中下游主体衔接、大中小企业分工协作。编制《全域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园五年规划》,建设农产品种苗培育、精深加工、仓储物流、科技服务等“园中园”,促进“产、加、销、服”等要素资源集约集聚,成功创建3个省级、16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构建“1+8+N”现代产业体系,全力打造3000亿级食品产业生态,漯河食品产业集群被商务部《商务内参》评为全国百强产业集群,在国家统计的21大类食品行业中,漯河拥有18大类50多个系列上千个品种。着力实施“六个打通”,培育食品机械、食品包装、生物医药、高端绿色食品添加剂、冷链物流、宠物食品等产业。冷链物流产业快速崛起,全省10家全国冷链物流百强企业漯河占6家,我市被确定为国家骨干冷链物流承载城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壮大,培育全球唯一自然色素全色系制造商——中大恒源,1000多种产品广泛应用于保健配料、食品饮料等6大行业,建成亚洲产能最大的益生菌产业基地,以“益生菌+”理念,实现与食品产业、乳制品、日化用品、农业微生态等10余个关联产业深度耦合。
突出科技创新提升价值链。实施创新平台提升“十大工程”,出台重大科技项目实施、领军人才引进培育等一系列配套政策,深化与河南工业大学、郑州轻工业大学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任发政团队合作,全力筹建河南省食品实验室,牵引推动“政、产、学、研、金、服、用”同步发力,打造贯通食品领域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的全链条创新体系。依托漯河高职院校资源,采取市校共建共购共享模式,建立食品产业公共研发、休闲食品协同创新等3个研发平台,(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