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孙 震
通讯员 郭 嘉
麦浪翻滚,麦穗飘香。6月3日,源汇区空冢郭镇小于村的麦田里一派丰收景象。32岁的于浩开着自家的车,一趟趟穿梭在田间地头帮村民收麦子。曾在外打工的于浩2018年返乡创业,购买了一辆车跑运输。平时,于浩积极参与村里各项工作,开展人居环境整治,清运村内杂物,疫情防控卡点、核酸检测采样点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自己富不算富。下一步,我准备把村里几户有车的联合起来成立一家运输公司,带着老少爷儿们一起干,让大家的腰包都鼓起来。”于浩告诉记者。
“请大家自觉佩戴好口罩,保持2米安全距离……”6月5日,在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黑龙潭镇姚庄村核酸检测采样现场,应帅杰正忙着维持秩序。疫情防控期间,应帅杰积极协助村干部、网格员开展工作,利用宣传车和大喇叭,走街串巷宣传疫情防控政策,上门发放宣传资料、讲解防疫知识,被村民亲切地称为“贴心小棉袄”。
目前,我市基层农村活跃着一批像于浩、应帅杰这样的年轻人,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乡选村培”发展党员后备人选。幼苗只有从土壤中汲取足够多的养分,才能根深茎壮;新发展党员只有“夯实根基”,才能蓄力远航。目前,全市1269个村党组织已入库后备人选6600余名,其中35岁以下人员占71%,多是返乡大学生、复员退伍军人、致富能手等,为实现“每个乡镇35岁以下党员占比60%”的目标打下了坚实基础。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农村党员是创建“五星”支部、助力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我市探索推行“乡选村培、联育联管”制度,从“发挥乡镇党委主导作用”破题,全过程跟踪培养、全流程指导把关,解决农村发展党员源头不足、结构不优、质量不高等问题,推进农村基层党建提质增效,壮大乡村振兴后备力量。
“坐等上门”变“主动登门”,创新机制“选苗”。“乡选村培、联育联管”是对发展党员工作机制的优化,在发展党员5个阶段25个步骤的基础上,通过增加“建立发展党员后备人选库”“资格条件预审”2个环节、优化12个步骤,压实乡镇党委责任,推动形成党委主导、乡村联动、共同培养的工作机制,确保有人选、有质量。
“支部培养”变“乡村协同”,跟踪管理“育苗”。对审核确定的发展党员后备人选,由村党组织按程序培养、乡镇党委全程指导把关,结合发展党员各阶段要求,(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