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 本报记者 齐国霞
“嘿!哈!……”6月11日早上6时30分许,市区嵩山路沙河大桥北端东侧的树林里,响起了铿锵有力的呐喊声。只见十几名孩子身着武功服,在两名教练的指导下,聚精会神地打着心意六合拳。孩子们有板有眼的拳路练习,引得许多晨练市民驻足观看。
9岁的张嘉洋小朋友,打起心意六合拳有模有样,一招一式刚柔兼济,足见功底。她说:“我在这里已经学三年了,感觉自己的身体更好了,更有精气神了。经过师傅的指点,我现在已经掌握了心意六合拳的基本套路,但想到达炉火纯青的地步,还要继续努力。”
“2018年3月,我们设立了这个公益培训点,目的就是通过义务普及推广,帮助群众强身健体,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同时把心意六合拳进一步发扬光大,更好地传承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心意六合拳第九代传承人王广超告诉记者,“公益培训点设立后,受到了孩子和成人的欢迎,最多时早上有50多人在这里练拳。”
据了解,心意六合拳是我国古老的集搏击、健身、防身、养生于一体的三大内家拳之一。2008年,我市心意六合拳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个公益培训点设立后,多名心意六合拳传承人加入培训队伍,王广超、蒋晓辉、刘永丽、杨金生、谷建超等拳师每天都到场指导。四年来,他们已义务指导近500名市民练习心意六合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