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2年6月17日 星期
种业“芯片”越擦越亮,农业科技入田推广,管理措施及时跟进——
科技赋能 粮食稳产增产


■本报记者 张晓甫

“今年每亩地打了1500多斤,还卖上了好价钱!”6月16日,说起今年的小麦产量,舞阳县马村乡前姚村种粮大户朱振兴笑得合不拢嘴。这两天,他的小麦刚刚以每斤1.53元的价格全部卖完。

近年来,我市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不断加大种业培育力度,扩大高标准农田规模,稳住农业基本盘,筑牢“三农”压舱石,助力粮食生产高质量发展。

今年4月,河南省农业科学院、漯河市农业科学院成果转化基地,漯河市现代种业产业园,漯河市金秋乐种业产业化联合体在召陵区揭牌。“联合体成立后,将形成以邓襄镇为中心,逐渐辐射周边的发展格局。”联合体负责人崔顺梅告诉记者。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近年来,我市不断加快新品种选育步伐,先后选育新品种57个,其中小麦品种21个、玉米品种15个、花生品种12个、红薯品种7个、大豆品种2个。2021年以来,审定14个新品种,5个花生品种通过农业部新品种登记,建成农作物高产示范基地31个。如今,我市已成为豫中南较大的种子生产基地,生产的小麦种子除满足我市需求外,还销往安徽、湖北、江苏等地。

地头,白色的小房子依次排开;田间,每隔几米就有一根一米多高的黑色水管。“这是水肥一体化喷灌系统。农作物缺水缺肥了,就靠它来补充。”舞阳县文峰乡种粮大户赵文明告诉记者,去年马村乡被确定为国家级水肥一体化示范区,田地里能免费安装水肥一体化喷灌系统。得知这一消息,他一口气在当地承包了400多亩地,今年每亩小麦产量平均达到1450斤。

近年来,按照中央、省部署要求,我市先后推广了化肥减量增效、节水增粮增效、绿色种养循环三种增产增收模式,让农民尝到了科技致富的甜头。市农业农村局土肥站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刚刚结束的夏收中,舞阳县化肥减量增效和绿色种养循环农业项目综合示范区的318亩示范田实收小麦57.84万斤,折合亩产1819斤;舞阳县节水增粮增效综合试验区的33.75亩示范田实收小麦6.8万斤,折合亩产2015斤。

顺着颍河一路向北,各种现代农业设施和农技推广站不时映入眼帘。“郾城区西大坡的10万亩示范方和临颍县示范方连在一起,形成了30万亩的规模,这在全省都不多见。”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

(下转02版)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