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五日,省食品实验室项目施工现场。
本报记者 焦海洋 摄
阅读提示
市第八次党代会召开一年来,在新一届领导集体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各级各部门深入落实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及市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高质量推进产业、创新、城建、改革开放、“三农”、生态、民生、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围绕市委、市政府着力推动的重点工作、创新工作,本报策划了一组深度报道,分别从产业发展、工作机制、能力作风、民生实事等方面,展示我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抓住构建新发展格局机遇,以产业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以机制创新推动重点工作高效落实,以新思路和大手笔做好“产、城”两篇文章,以能力作风大提升开创工作新局面,奋力推动“单项工作争第一、整体工作创先进”,争当全省“奋勇争先、更加出彩”排头兵的生动实践和精神风貌。
本报讯(记者 张晓甫)“近期全市‘云招商’氛围浓厚,线上对接推动项目82个,签约18个。市商务局要将新签约项目及时入库,建立跟踪台账,督促项目早履约、快落地。”在近日召开的市委市政府重点工作周交办会议上,市领导总结阶段工作,向相关部门交办任务。
2021年7月以来,我市在周例会制度的基础上,建立完善周交办月讲评和周例会工作机制,对全市重点工作定期梳理、稳步推进,形成了交任务、解难题、抓落实的工作闭环,为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机制保障和动力源泉。
截至今年5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31.4亿元,同比增长12.2%,增速居全省第五位;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7家。前5个月全市工业用电量15.6亿度,同比增长11.5%,增幅居全省第三位。
历次周交办会议上,市委、市政府紧紧围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疫情防控、基层党建等9项重点工作和“N”项阶段性重点任务,一周一交办,一周一“答卷”。会议以视频形式开到乡镇一级,市领导直接与基层干部对话,动态掌握基层工作推进情况,推动各级领导干部奔在一线、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目前第四期‘签约一批’项目还有10个未达到开工标准。市直有关部门要加强督导,督促各县区逐一摸清原因、分类施策,加大帮扶力度,确保实现开工率100%。”“下周要对初步筛选的27个项目进行实地察看,要对项目的质量、成熟度逐一把关。”……交办的是任务,讲评的是导向。在月讲评会上,分管市级领导对相关工作逐一点评、明确完成时限。同时,我市专门建立“周交办月讲评”信息化平台,推行交办事项办理结果标准化、模板化、电子化,实时记录展示实绩,为精准评价班子、使用干部提供依据。出台重点工作月考评办法,月讲评结果记入县级领导班子综合实绩和分管领导干部业绩档案,变年度目标为月度目标,变年底考核为月月考核。排序前两名的予以重奖,强化正向激励;排名末位的“一把手”表态发言,以非党政问责的方式加压驱动。
为破解企业发展难题,促进全市工业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市委、市政府于2018年2月建立了服务企业周例会制度。“在多个部门的支持下,各种要素保障及时到位,企业5000万只肉鸡全产业链项目从征地报批到开工仅用了1个月。”双汇发展相关负责人周霄表示,项目推进创造出的“漯河速度”,背后离不开市委市政府周例会的专题会商协调。4年来,服务企业周例会重点围绕双汇发展5000万只肉鸡、双汇第三工业园、正大全产业链项目、卫龙产业园、卷烟厂技改、3515技改、沙河实业迁建、金大地联碱等30多个“倍增工程”重大项目和规上企业,研究解决项目推进和企业运行过程中遇到的土地手续办理、配套设施建设、立项环评等手续办理、政策资金支持问题526个,确保了项目建设顺利推进,为全市工业经济发展备足了后劲。
依据服务企业周例会的经验做法,我市创新举措、完善机制,形成了重点项目建设、服务企业、城建交通、招商引资、安全稳定五大“周例会”工作机制,将各项重点工作遇到的“疑难杂症”逐一破解。每次周例会均由一名分管市级领导主持,针对工作推进中出现的新问题,组织召集多部门集体会商,高效协调、集中攻坚,问题不解决不下周例会。
在周交办月讲评和周例会工作机制的推动下,2018年以来,我市工业经济指标在全省位次连年前移。2021年,全市生产总值达到1721亿元,增长9.1%,建省辖市以来增速首次位居全省第一;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4%,位居全省第一,其中工业投资增长29.8%,位居全省第二;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位次连续前移,2021年位居全省第九。今年1~5月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位居全省第五,其中5月份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位居全省第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