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斌向小记者介绍游泳圈和救生圈的区别。
本报记者 杨 旭 摄
本报讯(记者 杨 旭)7月9日,市水文局志愿服务队队员走进新闻大厦,为漯河日报社小记者举办防溺水安全教育讲座。
“人一旦溺水,2分钟后便会失去意识,4到6分钟后身体将遭受不可避免的伤害……”市水文局志愿服务队队员杨斌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通过列举溺水案例,介绍贸然下水可能造成的严重后果,引导小记者吸取教训。
“使用游泳圈或救生圈时要抓牢,不能做举手等动作,避免从圈中滑落。”除了河流、池塘等野外水域,杨斌提醒小记者,即使在游泳池也不能大意。
杨斌向小记者传授了易操作的自救方法。“如果你不会游泳,应迅速将头后仰,尽量将口、鼻露出水面,不要挣扎,以免加速身体下滑。”杨斌说,“如果不慎落水,千万不要死死抱住救援人员不放,应尽量放松,配合救援人员,让他将你带到岸边。”
漯河中青应急救援队队员杨德斌也来到现场。他曾在沙澧河中救过13名溺水者,两次荣获市“十佳市民”称号。杨德斌说:“碰见有人溺水,你可以大声呼救,或在周边寻找能漂浮在水面的物体,扔给溺水者,千万不能擅自下水救人,以免更多悲剧发生。”
现场,小记者被杨德斌的事迹打动,对他进行了采访。杨德斌耐心地一一作答。
通过此次防溺水安全教育讲座,小记者学习了防溺水知识、自救以及智慧施救的方法,进一步增强了安全防范意识。一些小记者说,他们回家后要向家长分享学到的知识。“不只是我,我的家长也不能在危险水域游泳。全家要一起防溺水。”小记者刘禹彤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