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
本版新闻列表
 
2022年7月12日 星期

向着更高水平全国文明城市阔步前行
——我市2021年创文工作回顾

■本报记者 张晓甫 版式 付广亚

我市顺利通过2021年中央文明办复查测评,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以唯一一个满分位居全省第一,“中国好人榜”上榜人数、上榜频率和市民参与度均位居全省第一、全国前列;在114个地市级全国文明城市年度测评中,我市综合成绩位居全国第二、全省第一,成为河南省唯一受到中央文明办通报表扬的全国文明城市……

累累硕果,标志着我市更高水平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迈入高标准常态化阶段。

完善机制 增强实效

2021年,市创文办完善创文工作机制,加强创建工作队伍建设,不断提升创建工作水平,推进创建工作常态化、长效化。

压实工作责任。认真总结前两轮创建经验,制订文明城市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建立年度工作台账,明确“六项整治”(交通和经营秩序、城市不文明养犬、便民环卫设施、路灯亮化、校外培训机构、城乡环境整治)、“六项提升”(市民素质、农贸市场及周边环境、社区和住宅小区、公共服务水平、校园周边环境、创建点位提升)12项重点任务,并逐一明确牵头单位、责任单位和完成时限,确保精准施策、精准发力。

完善工作机制。深入落实《关于进一步完善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长效机制的意见》,研究制订了常态长效推进更高水平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实施方案,健全路网(路长)精细化管理、交通秩序常态化整治、“门前三包”等制度机制,完善更高水平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考核、奖惩、问责办法,健全“周交办、月讲评、半年观摩、年度总结”工作机制,每周对创建工作进行分析研判、对重点工作进行交办,每月对创建工作进行考核通报、集中讲评,年中观摩,年终总结表彰。深入开展行业创建评比活动,完善模拟测评工作制度,加强对创建工作的指导,进一步提升工作成效,逐步推动创建工作步入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的良性轨道。

建强工作队伍。按照“专业人干专业事”的要求,经市委编委研究同意,成立市文明城市建设服务中心,并合理抽调人员增强创建力量,为创建工作持续深入开展提供了坚实保障。

聚焦短板 提升颜值

去年,我市从群众最不满意的地方抓起,为群众营造整洁、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

抓好创建点位提升。印发《关于加强创文示范点位建设的通知》,精心挑选48个点位作为示范点位重点打造,强化示范引领,形成了串珠成链、连点成片的闭环,在全省文明城市观摩交流互评中获得好评。

抓好环境秩序提升。在交通秩序整治方面,积极推进电动车上牌管理,累计上牌43万余辆,其中共享电动车上牌4000辆;持续加大不文明交通行为查处力度,查处各类交通违法行为72万余起,拖移违停车辆5562辆,市区交通秩序持续好转。在市容环境整治方面,精心制订活动方案,严格督导考评,大力开展爱国卫生月活动、常态化城市清洁行动和城市治理集中行动,以主次干道、城乡接合部、老旧小区、施工工地等区域为重点,彻底清除卫生死角,提升常态化管理水平,环境卫生秩序明显改善。在经营秩序整治方面,持续加大流动经营、出店经营、占道经营整治力度,成立“门前三包”督导考核组,每天选择不同路段检查,每周在媒体上公示督查通报,并对市区18个三级网格“门前三包”落实情况进行全面考核,印发“门前三包”周通报38期、专项通报81期,经营秩序不断改善。在不文明养犬整治方面,组织开展集中行动46次,依法强制收容各类犬只761条,清理大型(烈性)犬909条,下发责令(限期)改正通知书714份,劝阻不文明养犬行为5239起,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在校外培训机构整治方面,摸排校外培训机构1502家,对证照不齐的1058家校外培训机构进行取缔,将证照齐全的校外培训机构从444家减至338家,构建了校园内外协同育人的良好格局。在农贸市场及周边环境提升方面,积极推行农贸市场网格化监管,严格落实县级干部分包和月考核、月排序制度,常态化开展周五清洁行动和诚信经营商户评选活动,集中整治农贸市场及周边各种乱象,先后开展联合执法行动9次,检查商户1200多家次,评出红旗商户426家、黑旗商户25家。在社区和住宅小区提升方面,认真落实市委、市政府下发的《关于推进城乡社区规范化建设、全面提升基层治理能力的指导意见》,健全“乡(镇、街道)+社区(村)+网格+小组+楼院”五级治理体系,完善社区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建设,积极推进“红色物业”和业委会建设,建成区574个小区成立业委会,成立率全省最高、全国领先;组织开展专业化物业管理小区专项整治,维修小区路灯1000多盏,恢复小区绿化80多处,施划停车位500多个。在校园周边环境提升方面,新施划交通标线189处,安装交通标牌364块,在城区中小学、幼儿园附近设立护学岗395个,组织城管系统112名科级干部下沉分包56所学校,集中整治校园周边突出问题。在公共服务水平提升方面,深入开展“文明服务我出彩、群众满意在窗口”和“五优”(服务态度优、服务技能优、服务效率优、服务举止优、服务环境优)争创活动,制作“于无声处话文明”系列手语培训视频10期,加大无障碍服务培训力度,全面提升公共服务水平;制订诚信缺失突出问题专项治理行动实施方案,坚持季评诚信“红黑榜”,在全市上下营造了“知信、用信、守信”的良好信用环境。

抓好创文硬件提升。加快推进老旧小区升级改造,既定129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顺利完成。大力开展路灯亮化行动,严格按照50米一处的标准安装路灯683盏,维修路灯及处理线路故障8957处。深入开展便民环卫设施专项整治,维护各类硬件设施1190余次,收回被侵占环卫公厕3座。扎实做好道路整修和维护工作,完成市区道路整修23380平方米、分流岛整修2248平方米、人行道整修19280平方米,维修路名牌488处。强化交通配套设施建设,新施划停车位1.2万余个,更换智能交通信号机20个,重新调整21个路口的54处标线和13个路口的指路标牌,城市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以人为本 关注民生

市创文办深入落实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精心策划开展创建活动,不断提高群众的生活质量,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扎实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结合党史学习教育,根据群众需求,深入开展社区养老、劳动者“爱心驿站”建设等15项实践活动,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在社区养老方面,建成城市日间照料中心55个、农村幸福院582个;社会办养老机构发展到39家,有床位4358个。在劳动者“爱心驿站”建设方面,依托银行网点,在市区银行窗口打造“爱心驿站”56个,有效改善了户外劳动者的工作环境。

不断深化“三问于民”大调研大走访活动。组织开展“市民最反感不文明行为”等系列问卷调查,累计实地发放调查问卷37681份,网上收到调查问卷31715份,将选择占比高的突出问题第一时间反馈至相关部门,有针对性地整改。群众对创建工作的参与率和满意度进一步提升。

扎实推进文明单位结对共建活动。组织292家市级以上文明单位与农贸市场周边的358个小区开展结对共建,聚焦群众所需、所急、所盼,重点解决小区环境脏乱差、基础设施不完善和公共秩序不规范问题,常态化开展科技、卫生、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志愿服务活动900余场次,积极引导群众参与文明创建和社区治理。广大市民家园意识明显增强。

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活动。全域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建成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5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5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1210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点109个;实施志愿服务项目241个,开展活动3万余场次,受益群众30余万人次。尤其是在防汛救灾中,全市10万余名志愿者积极响应号召,向灾区捐款捐物合计1202.68万元,7支专业水上救援队主动到受灾严重的郑州、新乡等地参与防汛救灾,进一步弘扬了志愿服务精神。

持续深化“我是创文啄木鸟”活动。成立社会监督员队伍,围绕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和不文明现象,每周确定一个主题征集线索,并把问题整改情况纳入创文月度考核,累计发布186期1380个问题,整改率达93%。

以德润城 提高素养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是向更高水平全国文明城市迈进的底气。市创文办不断加强群众思想道德建设,积极树立典型,增强群众的文明意识。

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持续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认真贯彻落实“两个纲要”和省、市文明行为促进条例,大力实施新时代文明实践示范引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五项行动”,深化文明单位、文明校园、文明家庭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在全市营造了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坚持线上与线下共同发力,着力打造集《漯河日报》、漯河广播电视台以及主次干道公益广告牌、户外大屏幕等于一体的宣传矩阵,先后在《人民日报》、央广网等中央媒体刊登、播发创文新闻23条,在河南卫视、《河南日报》等省级媒体播发、刊登创文新闻216条,广泛宣传创文知识,报道先进事迹,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营造人人关注创建、人人支持创建、人人参与创建的良好氛围。郾城区裴城镇苏进红军小学开展的“新时代好少年”进校园讲红色故事活动,先后被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河南日报》、“学习强国”学习平台等宣传报道。

积极选树先进典型。不断完善先进典型培育、推荐、宣传、褒奖、礼遇机制,持续开展道德模范、“漯河好人”、“十佳市民”、“新时代好少年”等先进典型评选活动。截至目前,我市共评出市级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16人、“漯河好人”251人,其中1人被评为全国道德模范、6人被评为河南省道德模范或获得提名奖、54人入选“中国好人”、1个集体入选“中国好人”集体,数量位居全省、全国前列。推好人、学好人、做好人在全市蔚然成风。

大力开展移风易俗活动。出台《关于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居民公约)的指导意见》,将移风易俗相关要求全面融入村规民约和“四会”章程,345个行政村实现了“一约四会”制度全覆盖。成立红白理事会、道德评议会、孝善理事会等1870个,强化婚丧陋习、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治理,累计化解矛盾纠纷10.8万起。募集资金262.7万元,设立孝善基金,受益老人3万余人。深入推进文明村、镇创建,全市共有县级及以上文明村、镇795个,评选出“乡村光荣榜”人物10389人、“十星级文明户”4500户,乡风文明水平显著提高。

回顾过往,辉煌的成绩更加坚定前行的脚步。今年,市创文办将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群众的有力支持下,奋勇争先、埋头苦干,加快推动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向更高水平迈进,为单项工作争第一、整体工作创先进,争当全省“奋勇争先、更加出彩”排头兵做出积极贡献。

幸福生活大家唱。 本报记者 李慧宇 摄

公益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本报记者 杨 光 摄

市容市貌不断提升。 本报记者 焦海洋 摄

群众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 本报记者 杨 光 摄

市民文明素质不断提高。 本报记者 焦海洋 摄

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本报记者 焦海洋 摄

志愿服务走深走实。 本报记者 杨 光 摄

城市整洁亮丽。本报记者 焦海洋 摄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