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8日,位于淞江产业集聚区的微康微生态研究院项目工地正在紧张施工。
本报记者 焦海洋 摄
本报讯(记者 张晨阳)2021年,市级“倍增工程”企业营收年均增速达22.3%,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贡献率达70%,拉动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5.6个百分点;2022年1月至5月,市级35家“倍增工程”企业产值同比增长17.5%,利润同比增长53.6%,税金同比增长24.1%……近年来,我市聚焦产业优势再造,把实施“倍增工程”作为推动工业经济加速发展的重要抓手,围绕产业谋划、创新驱动、优化服务等多方发力,保障骨干企业营收、利润、税金倍增。
前瞻布局培育增长点。针对当前工业企业内生动力不足、创新能力不强、发展质效不高等问题,我市大力实施骨干企业营收、利润、税金“倍增工程”,推动一批创新水平高、质量效益优、产业关联度强的企业快速发展,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带动经济总量做大做强。综合分析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发展定位等,聚焦漯河“1+8+N”现代产业体系,抓重点、谋倍增,做大做强食品主导产业,培育食品装备制造、液压科技、精密制造等8个细分领域百亿级产业集群和N个集聚壮大、形成支撑的新兴产业,构建产业引领、倍增发力、点面突破的良性格局。出台“倍增工程”提速发展行动方案,明确梯队建设、联盟创建等8项重点任务,推进重点企业倍增、亿元企业培育、创新型示范园区建设。设立50亿元基金,专项支持“倍增工程”企业发展,对3年内实现倍增目标以及新备案国家级、省级新型研发机构的“倍增工程”企业,一次性给予100万元至300万元的奖励。实施“倍增+金融”行动,加大融资贷款支持力度,为“倍增工程”企业办理延期还款和无还本续贷。将35家龙头企业纳入市级“倍增工程”企业库,在用地、供电、劳动力、能源指标等要素方面优先保障,助龙头企业加速快跑。
正向驱动提升竞争力。鼓励“倍增工程”企业加大科研投入,推动研发机构全覆盖。筹建河南省食品实验室,建设省级产业技术研究院8个,(下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