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节吃巧果。
七夕节晒书。
每年的农历七月初七,因为牛郎织女的美丽传说而显得十分特别,这一天,也因此有了一个古典而浪漫的名字“七夕”。今年8月4日是牛郎织女鹊桥相会的日子,凡间的我们在牛郎织女相会、诉说衷肠的时候,也来梳理一下情感,共圆爱的梦想。本版特刊发一组有关七夕的稿件,以飨读者。
——编者
在我国,农历七月初七是七夕节,也有人称之为“乞巧节”或“女儿节”。这是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也是过去女孩儿们最为重视的节日。
在晴朗的七夕之夜,白茫茫的银河横贯南北,银河的东西两岸各有一颗闪亮的星星隔河相望、遥遥相对,那就是牵牛星和织女星。
七夕之夜,坐看牵牛星和织女星,是民间的习俗。相传,在每年的七夕夜晚,是天上的织女与凡间的牛郎在鹊桥相会之时。织女是一位美丽聪明、心灵手巧的仙女,凡间的女性便在这天晚上向她乞求智慧,也少不了向她乞求美满姻缘,所以七月初七也被称为乞巧节。
人们传说,在七夕的夜晚,抬头可以看到牛郎和织女在银河相会;或在瓜果架下,人们也可偷听到两人在天上相会时的脉脉情话。
女孩儿们在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晚上,对着天空的朗朗明月,摆上时令瓜果,朝天祭拜,乞求天上的织女赐予她们灵巧的双手,让她们的女红技法娴熟,更乞求爱情美满。过去,婚姻对于女性来说是决定一生幸福与否的终身大事,所以,世间无数的有情男女都会在这个晚上,对着星空乞求自己的姻缘美满。
古人何时开始过七夕
西汉的《西京杂记》有如下记载:“汉彩女常以七月初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俱以习之。”被认为是我国历史上关于七夕节的最早记载。但《西京杂记》作为一部小说集,是不足以作为史料证据的。更可信的是东汉的《四民月令》,最早记述了百姓在七月七日曝晒书籍、衣物的习俗。
古人为何祭织女
织女星是七月纺织之月的标志星,被视之为天上的织女之神,也是满天繁星中唯一一颗属于女性的亮星。古代女子祈求她能够赐予自己灵巧的双手、聪慧的心思,织出像云锦天衣一样美丽的织物,并给人间女子带来祝福。
七夕节习俗
穿针乞巧。这是最早的乞巧方式,始于汉,流于后世。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这便是我们于古代文献中所见到的最早的关于乞巧的记载。女子手执五色丝线和连续排列的九孔针(或五孔针、七孔针)趁月光对月连续穿针引线,将线快速全部穿过者称为“得巧”。
喜蛛应巧。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说:“七月七日,各捉蜘蛛于小盒中,至晓开;视蛛网稀密以为得巧之侯。密者言巧多,稀者言巧少。民间亦效之。”
投针验巧。这是七夕穿针乞巧风俗的变体,源于穿针,又不同于穿针,是明清两代盛行的七夕节习俗。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供磨喝乐。“磨喝乐”是旧时民间七夕节的儿童玩物,即小泥偶,其形象多为穿荷叶半臂衣裙,手持荷叶。古时无论是达官显贵,还是平民百姓,都用“磨喝乐”来供奉牛郎、织女,借此来实现“乞巧”和多子多福的愿望。
晒书晒衣。古代,七夕节还有晒书、晒衣的习俗,据说是可以避免虫蛀。据说,人们选择七夕晒书是因为七月七日天门洞开,阳光强烈,是龙王爷“晒鳞日”,人们多在此日暴晒衣服、棉被之类,以防虫蛀,读书人也往往在这一天曝晒书籍。
拜魁星。俗传七月七日是魁星的生日。魁星文事,想求取功名的读书人特别崇敬魁星,所以一定在七夕这天祭拜,祈求他保佑自己考运亨通。
七夕吃什么
巧果。巧果又叫“乞巧果子”,款式很多,是七夕节的传统祭品和美点。七夕晚上人们把“乞巧果子”端到庭院,全家人围坐,配上时令瓜果,一边观星,一边品尝做巧果人的手艺。
酥糖。我国一些地方的糕点铺,在七夕会制作一些代表织女形象的酥糖,俗称“巧人”“巧酥”,又称“送巧人”,民间认为,吃了这种“酥糖”的人会变得心灵手巧。
七夕别称
双七:此月、此日皆为七,故也称重七。
香日:俗传七夕牛女相会,织女要梳妆打扮、涂脂抹粉,以至满天飘香,故称香日。
星期:牛郎织女二星所在的方位特别,一年才能一相遇,故称这一日为星期。
巧夕:因七夕有乞巧的风俗,故称巧夕。
女节:七夕节以少女拜仙及乞巧、赛巧等为主要节俗活动,故称女节,亦称女儿节、少女节。
兰夜:农历七月古称“兰月”,故七夕又称“兰夜”。
小儿节:因为乞巧、乞文等俗多由少女、童子为之,故称小儿节。
穿针节:因为这天有穿针的习俗,故称穿针节。本报综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