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蒿中刚)近年来,我市立足区域特色,抢抓发展机遇,积极探索数字乡村发展“漯河模式”,着力打造数字经济新引擎,充分激发数字时代新动能,加快推进农业农村数字化转型,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突出“三个引领”,筑牢“数字堡垒”。我市坚持把数字乡村建设作为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实现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牵引,加强组织领导、规划引领、资金引导,凝聚数字乡村发展共识。一是突出规划引领。印发《漯河市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和数字乡村建设实施方案》《漯河市数字乡村示范市建设实施方案》,对全市“十四五”期间数字乡村建设工作进行了安排。印发《漯河市数字经济发展工作方案》,将“一村九园”试点建设和省级数字乡村示范市建设纳入重点任务。二是突出资金引领。争取到总投资1400万元的全省农技推广区域站物联网平台漯河示范区建设项目、总投资超3300万元的临颍县大田种植数字农业建设试点项目和省级数字乡村示范县奖补资金289万元。市、县两级财政通过以奖代补、先建后补等形式,撬动社会资本向农业农村数字化建设投入资金2亿多元。三是突出典型引领。大力推进“一村九园”试点建设,选择临颍县吴集村、三角村作为数字乡村建设试点村,构建“1+N”系统,即1个数字村庄大数据平台和农田监测、人居环境监测、智慧校园及智慧健康小屋等N个数字化场景应用。建设数字田园、数字果园、数字菜园示范园5个,示范带动全市农业农村信息化健康快速发展。
夯实基础基石,稳固“数字底盘”。把加强基层基础建设作为提高全市数字乡村发展质量、推进转型发展的重要抓手,不断提升数字乡村建设能力,推动数字乡村持续高质量发展。一是加快信息网络建设。认真落实《漯河市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加快推进“光纤进村、宽带入户”工程,实施农村地区网络提速降费政策。截至目前,全市20户以上自然村光纤入户率和4G网络覆盖率分别达100%,宽带接入速率达100MB以上,互联网宽带入户普及率达93%;建成益农信息社1098家,覆盖全市80%的行政村。二是健全网络监管体系。建成了市级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和135个追溯点。(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