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医专二附院与郾城区人民医院医联体揭牌。
漯河医专二附院与河南大学医学院签订合作协议。
一站式便民服务台。
移动CT诊疗车进乡镇卫生院开展义诊活动。
举办医联体乡村医生培训班。
专家团队到医联体成员单位坐诊、查房、带教。
医护团队到医联体成员单位开展手术示教。
远程心电网络中心。
远程会诊中心。
本版图片由漯河医专二附院提供
■ 本报记者 杨三川 通讯员 卢 闯
“双向转诊”绿色通道一路畅通,急危重症患者转诊就医无缝衔接;国内知名专家“云在线”把脉问诊,不出漯河就可接受顶级诊疗服务;移动CT医疗车开进乡村,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做CT诊断;乡村医生培训班“好戏连台”,基层医务人员听课热情高;“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骨科3D打印机、3.0T核磁共振等高精尖医疗设备成为临床、科创、教学的“香饽饽”,各级医疗单位组团来尝鲜……
这些可喜的变化只是漯河医专二附院(漯河市骨科医院)大力推进医联体发展的一个缩影。
医联体运行两年多来,三级公立医院优质医疗资源有效下沉,分级诊疗、双向转诊系统运行效果显著,患者就医获得感、满意度不断提升,区域医疗服务可及性、连续性有效提升,“健康红利”惠及更多群众。漯河医专二附院以丰硕的实践成果为解决医疗资源配置普遍不均衡、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提供了颇具参考价值的成功范本。
三级联动 推进分级诊疗模式落地生根
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医疗联合体建设和发展的指导意见》、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印发的《医疗联合体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精神,三级公立医院要全部参与并发挥引领作用,建立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上下贯通的考核和激励机制,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方便群众就近就医。同时,构建医联体也是推进区域内医疗技术提升和医学进步的重要举措。
作为我市有影响力的三级公立医院,漯河医专二附院主动承担公立医院的社会责任,第一时间以实际行动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建设医联体的指示精神。2019年12月6日,漯河医专二附院与召陵医疗集团医联体签约暨揭牌仪式举行。这标志着该院医联体建设工作正式拉开帷幕。医联体的成立,旨在发挥技术辐射作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有效下沉,切实推动医联体合作单位协同发展。
两年多来,该院努力构建三级联动医联体,充分发挥市级牵头医院的龙头带动作用和县级医院的城乡纽带作用, 强化以乡镇卫生院为基础的公共卫生信息平台建设,形成市、县(区)、乡(镇)分级诊疗协作机制,构建三级联动的医疗服务体系。
目前,已有召陵区人民医院、郾城区人民医院、源汇区人民医院等6家二级医疗机构,16家一级医疗机构,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5家民营医疗机构加入医联体。目前,医联体构建了内部组织架构,出台了工作章程,规定主体单位与其他成员单位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建立成员单位的进入、考核和退出机制,制作了工作手册,完善了各项规章制度。
该院医联体秉承“合作、共赢、创新、发展”的宗旨,通过开展学科建设、技术指导、学术交流、管理帮扶、学习培训等,逐步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助推三级综合医院同质化、专业化、优质化医疗资源下沉,初步实现“普通病、常见病在基层就诊,大型三级医院‘主攻’急危重症”,让医联体真正成为与同行联智、与群众连心的平台。
全面帮扶 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基层
漯河医专二附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采取管理帮扶、专家坐诊、科研帮扶、人才培养、远程会诊、双向转诊、上下联动等方式,与医联体成员单位相互协作,提高了基层医疗机构医护人员的医技水平,群众常见病、多发病在基层医院得到了有效治疗,让优质医疗资源在基层“开花结果”,同时也推动医院发展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
该院组织医务科、护理部、药剂科、评审办、感控办等职能科室负责人,定期到医联体成员单位开展质量管理督导,按照上级部门的有关规定,指导成员单位加强医疗质量管理工作,逐步实现医联体内医疗质量同质化管理。目前,已累计派出100多人次。
衡量医联体是否良性运行的关键之一,就是看能否真正实现双向转诊、分级诊疗。为保障成员单位间的患者能够及时、安全转诊,该院多措并举实现双向转诊:一是开通了“6666958”24小时服务专线,随时受理健康咨询、电话转诊请求;二是启用了双向转诊网络系统、手机APP等,基层医生可通过网络系统或手机APP将患者信息发送给该院对应专业医生,进行下一步转诊治疗;三是开通了转诊绿色通道,门诊患者优先就诊、住院患者直接入住病房,有效简化了入院流程,缩短了等待时间,同时急危重症患者经治疗病情稳定、具备回转条件后可转回原所在医院进行后续康复治疗,形成一个完整的双转闭环模式。
为加强医联体成员单位学科建设,根据成员单位需求,该院派出医务人员开展专科共建,着力推进“一院一专科、一科一特色”建设。同时,根据各成员单位基本情况,在成熟的医疗技术中筛选合适的诊疗项目进行推广。
2021年9月,医联体一家基层成员单位妇产科接生了一名婴儿。由于孕妇羊水少、产程中胎心不稳,婴儿出生后全身青紫、肌张力差,正在该医疗机构坐诊的儿科副主任医师白红丽立即指导医务人员为患儿清理呼吸道、吸氧、保暖。随后患儿症状得到缓解,生命体征趋于稳定。
为提升基层医疗服务水平,该院选派创伤中心、卒中中心、胸痛中心以及影像科、重症医学科、外科、妇产科、儿科、骨科的临床业务骨干每周四到医联体成员单位坐诊,通过开展临床带教、业务指导、教学查房、手术示教等,提升基层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更好地服务群众。目前,已派出34名医疗专家累计坐诊1256人次。
该院拥有国内先进的3.0T核磁共振、“天玑”骨科手术机器人、数字骨科3D打印系统等医疗设备,并建有电子阅览室、数字骨科中心与临床病案中心等,雄厚的资源向医联体成员单位开放,通过开展科研项目孵化和临床协作等,为医联体成员单位科研创新提供平台保障和技术支撑。
结合基层医务人员诊疗需求,该院组织胸痛、卒中、创伤、急救、影像、内分泌、消化等临床和医技科室的100多名医疗专家成立讲师团,定期举办医联体乡村医生培训班,开展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巡讲活动。两年多来,他们的足迹遍布各成员单位,有效提升了基层医生的医疗水平。截至目前,该院已接收培养成员单位管理干部、临床医师、护理骨干96人,举办学术交流活动50多场次,举办乡村医生培训班13期,累计培训4300多人次,为基层群众培养了一批技术精良、认真负责的“健康卫士”。
该院与医联体各成员单位建立互联互通的远程诊疗服务体系,建成了远程医学影像中心、远程心电中心、远程会诊中心“三大中心”。目前,该院已为113家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免费安装12或18导联心电图机,庞大的网络远程心电诊断服务站点覆盖了我市大多数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及民营医疗机构。患者可在基层就医检查,由该院临床经验丰富的心电、影像专业医师根据检查内容进行及时、精准的诊断。
5月12日16时05分,阴阳赵镇阴东卫生所上传一例心电图,远程心电中心医生第一时间诊断为急性广泛前壁、高侧壁心肌梗死。患者病情危急,心血管内科二病区医生及时联系村医进行指导,并与患者家属沟通。
16时08分,医院派120救护车前去接诊,并开通胸痛绿色救治通道。
16时25分,救护车接到患者进入医院。
16时30分,患者被送入介入手术室,做术前准备。
16时41分,开始造影。
16时54分,导丝通过闭塞血管,心脏前降支近段闭塞血管开通。
从首次医疗接触到开通血管仅仅用时49分钟,远程诊疗服务为救治患者赢得了宝贵的时间,成功挽救了患者的生命。截至目前,该院已为医联体各成员单位开展远程诊疗服务近5000例。
作为医联体牵头单位,如何保障危重症、疑难病症患者得到有效救治?该院以实际行动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
多年来,该院先后与北京协和医院、301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朝阳医院、上海瑞金医院、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国内知名医院建立协作关系。医务人员可通过网络远程会诊系统与国内知名专家进行视频会诊并传送病历、检查报告等,让危重症、疑难病症患者足不出市就能得到国内知名专家的诊断,极大方便了患者。同时,该院各临床科室也与国家级重点学科建立紧密协作关系,协作医院定期选派专家来院坐诊、查房、手术、会诊疑难病例。
卓有成效 让“健康红利”惠及人民群众
今年5月6日,召陵区万金镇的5岁患儿小童(化名)不慎摔伤,造成左股骨干骨折。经过简单处置后,医联体成员单位万金镇卫生院殷鹏涛医生将患儿信息通过双向转诊系统转至漯河医专二附院。该院小儿骨科医生王鹏儒接到信息后,立即与患儿家属取得联系,并派出120救护车接诊,到院后直接开通绿色通道让患儿入住病房,并与殷鹏涛医生沟通患儿病情,做好术前准备。
5月10日,小童在该院接受了左股骨干骨折微创切开复位内固定术。5月24日,小童病情稳定后,通过双向转诊系统转回医联体成员单位万金镇卫生院,殷鹏涛医生接到下转信息后接诊患儿。
小童在万金镇卫生院进行康复治疗期间,王鹏儒医生还定期对他进行随访,了解其术后恢复情况,指导基层医生开展康复治疗。畅通的双向转诊渠道让患者在最短时间内得到了有效救治。同时,该院依托医联体平台,进一步完善了基层医疗机构治疗、康复、后期护理等服务链,保障了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得到优质医疗服务,改善了就医体验。值得一提的是,医联体上转患者还可接受优先诊疗绿色通道、入院一条龙服务等。
经过两年多的运行,漯河医专二附院医联体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经过该院和各成员单位的共同努力,目前已有多家医疗机构成功通过二级甲等综合医院、社区二级医院、“六好”医院评审;市康利医院成功开展妇科腹腔镜手术,姬石镇卫生院成功开展产后盆底康复治疗术,空冢郭镇卫生院成功开展腹腔镜手术,柳江医院成功开展输尿管软镜钬激光碎石术……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得到三级公立医院的医疗服务的同时,还能少花钱、治好病。
通过与各成员单位的精诚合作、密切配合,该院医联体建设已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格局,基本实现了“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分级诊疗、共同发展”的目标,为全市广大群众提供了整体、持续、便捷的医疗服务,群众就医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显著提升。
漯河医专二附院党委负责人张向云表示:“下一步,我院将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市卫健委、漯河医专的精心指导下,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持续巩固医联体建设成果,创新管理模式,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不断完善分级诊疗体系,进一步扩大成员单位‘朋友圈’,力争各成员单位在医疗质量、服务水平、科研教学等方面取得长足进步,努力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让患者在家门口就能接受‘安全、同质、快捷、高效’的一体化诊疗服务,为我市打造区域医疗中心、建设健康漯河再立新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