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2年8月11日 星期

让见义勇为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上接01版)而对见义勇为的及时表彰奖励和执法司法保障,不仅让英雄及其家庭真切感受到了党和政府以及社会各界的关爱,也进一步提升了见义勇为事业的社会知晓度。

呵护见义勇为的制度保障更加完善

健全的法治体系,是激励全社会投身见义勇为事业的重要保障。

2016年,中办、国办印发《关于进一步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的指导意见》,强调“把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政策制度及时上升为法律法规”。

2018年,中共中央印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立法修法规划》,要求加快推动见义勇为立法工作,为依法保障见义勇为人员合法权益提供法律依据,健全见义勇为人员权益保障和困难帮扶机制,完善医疗、抚养、赡养等保障措施,消除见义勇为人员及其家庭的后顾之忧。

2021年,中宣部等四部门印发《关于建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法入规协调机制的意见(试行)》,对相关问题作出明确规范。

…………

一系列弘扬见义勇为精神的顶层设计相继出台,推动相关立法工作取得重大进展,让见义勇为在法治层面得到认可和保障。比如,我国刑法从正当防卫和紧急避险两个维度为见义勇为者护航,民法典则为保护见义勇为者相关权益提供法律依据。

按照民法典第一百八十三条、第一百八十四条规定,因保护他人民事权益使自己受到损害的,由侵权人承担民事责任,受益人可以给予适当补偿。没有侵权人、侵权人逃逸或者无力承担民事责任,受害人请求补偿的,受益人应当给予适当补偿。因自愿实施紧急救助行为造成受助人损害的,救助人不承担民事责任。

“民法典‘好人条款’强化了对见义勇为行为的鼓励和保护,为社会善行义举进行了法律托底,为好人行好事消除了后顾之忧。”最高人民法院研究室主任段农根表示。

今年3月1日起施行的《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总则编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三十四条,对见义勇为者请求受益人补偿的规则作出了较为精准细化的规定,有助于解决对见义勇为补偿裁量标准不明的司法实务难题。

“我们制定这一规则的目的,就是要和该解释中有关正当防卫、紧急避险的细化规则形成合力,打出一套鼓励见义勇为的‘组合拳’,进一步在‘扶不扶’‘劝不劝’‘追不追’‘救不救’‘为不为’‘管不管’等问题上亮明司法态度,旗帜鲜明地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有力量、有是非、有温度的司法裁判,为善行义举、见义勇为撑腰鼓气,不断凝聚向上向善的精神力量。”段农根表示。

“见义勇为是社会期待的高尚之举,但不能成为让公民无保障冒险的道德绑架。这需要全方位的制度护航,依法公正的裁判保驾,才能破除‘见义不敢为’的风险困境。”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车浩说。

老人骑自行车将在小区玩耍的儿童撞伤,热心邻居帮忙联系儿童家长并阻止老人离开。老人情绪激动,与阻拦者发生言语争执,在等待警察前来处理事故期间,老人突然倒地,心脏骤停经抢救无效死亡。老人家属起诉阻拦者和小区物业索赔,并要求阻拦者赔礼道歉。法院审理后,判决热心劝阻者不担责。情、理、法兼具的司法裁判,获得人民群众的共鸣、点赞。

“一系列鼓励见义勇为的司法判决,让广大群众知道法治社会提倡什么、反对什么、禁止什么,让见义勇为成为一种自主决定的行动选择。”车浩说。

进一步消除英雄仗义出手的后顾之忧

日前,浙江嘉兴桐乡一名幼童不慎从6楼坠落。千钧一发之际,某银行工作人员沈东与陆晓婷立即冲上前,徒手接住了坠楼的孩子,挽救了孩子生命。前几天,浙江省桐乡市公安局向他们颁发了见义勇为证书。

尽管见义勇为表彰奖励更加及时、覆盖面不断增加,但对于见义勇为的认定,目前各个地方的认定机构还不尽相同。比如,有的是地方政法委,有的是公安部门,有的是民政部门。

“建议在国家层面进行统一的见义勇为立法,推动见义勇为工作体系化、规范化、现代化,减少各地各部门的分歧、扯皮等。”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研究员支振锋说,“针对致残或牺牲的见义勇为人员,相关部门还可以继续完善抚恤政策和保障政策。”

去年,全国见义勇为工作会议提出,要针对标准不够统一、对接不够顺畅、救助不够精准等问题,推动完善相关政策,决不能轰轰烈烈表彰过后就无人问津,要进一步消除英雄仗义出手的后顾之忧。

“面对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我们将积极推动对见义勇为行为及时认定、探索建立见义勇为法律援助制度等,保护见义勇为英雄模范的合法权益,绝不能让英模们流血又流泪。”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理事长邓卫平表示,“同时,协调当地政府妥善解决见义勇为人员的后续优抚保障问题,既要解他们一时之困,也要健全英模及其家庭权益保护和保障的长效机制。”

营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让社会崇尚见义勇为、让公众支持见义勇为,是推动形成见义勇为、见义众为、见义智为良好风尚的关键。

支振锋建议:“一方面,要着眼于见义勇为者在整个环节中的各个需求进行激励,例如日常救助技能宣教、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增强执法司法环节保护、鼓励目击证人仗义执言等。另一方面,要提高诬陷讹诈者的道德与法律代价。”

对此,邓卫平表示,中华见义勇为基金会和各级见义勇为工作部门将加强自身建设,完善制度机制,更多地了解各地见义勇为工作情况,在措施推进上用实功,在政策落地上见实效,促进新时代见义勇为事业高质量发展。

据《人民日报》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