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渠幸福水,碧色贯东西。本报记者 焦海洋 摄
阅读提示
市第八次党代会召开一年来,在新一届领导集体的坚强领导下,我市各级各部门深入落实中央和省委重大决策部署及市第八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高质量推进产业、创新、城建、改革开放、“三农”、生态、民生、社会治理等方面的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
围绕市委、市政府着力推动的重点工作、创新工作,本报策划了一组深度报道,分别从产业发展、工作机制、能力作风、民生实事等方面,展示我市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抓住构建新发展格局机遇,以产业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以机制创新推动重点工作高效落实,以新思路和大手笔做好“产、城”两篇文章,以能力作风大提升开创工作新局面,奋力推动“单项工作争第一、整体工作创先进”,争当全省“奋勇争先、更加出彩”排头兵的生动实践和精神风貌。本报今日推出《幸福渠畔幸福多》,报道我市发挥河的优势,做足水的文章,加快生态水系建设,打造中原生态水城,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美好生活需要的生动实践。敬请关注。
■本报记者 尹晓玉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8月10日傍晚,幸福渠幸福湖段,7岁女孩闫祎桐在背诵《山居秋暝》。拿着手机拍摄的闫祎桐妈妈告诉记者:“幸福渠开放后,这里成了我们全家人锻炼身体、休闲散步的日常打卡地。渠如其名,幸福渠实实在在地增强了我们的幸福感。”周围散步的群众也纷纷竖起大拇指,为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决策和为民办实事点赞。
奋斗出来的幸福渠
在老一代漯河人的记忆里,始建于1958年的幸福渠是一个时代的印记。这条历史上曾发挥过重要作用的人工渠,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建成的?近日,记者进行了调查采访。
据有关资料记载,为治理水患,1958年,郾城县委、县政府带领全县人民掀起了大规模群众性治水热潮。当年5月,五虎庙灌区农田水利工程正式开工。在物资极端匮乏、施工工具极其简陋的情况下,郾城县先后出动民工9万余人,以战天斗地的精神锹挖肩抬,加班加点,克服重重困难,建成这条自流灌溉水渠。有感于该渠带来的实实在在的幸福,当地群众为之取了一个朴实又好听的名字——幸福渠。
“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当年的许多建设者,或已不在人世,或已步入耄耋之年。如今,回顾那段历史,修建幸福渠的精神正在新时代发扬光大。
(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