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文姣
“双减”政策实施一周年,我市教育系统从“减负”和“增效”中探索实践适合学校发展的特色课堂和课后服务体系,有效规范了全市校外培训市场秩序。社会和家长的教育理念逐步更新,学生的作业负担和课外培训负担有效减轻。
部门联动
推动“双减”工作见效
市纪委监委派驻第九纪检监察组常态化履行监督职能,把“双减”工作落实作为政治监督的内容。采用与学校“一把手”逐个谈、与校领导班子集体谈的方式,压实“一把手”和领导班子责任。
教育部门牵头,联合多部门组成执法队伍,开展了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百日行动”和“监管护苗”2022年暑期专项行动,集中整治无证无照、存在安全隐患、超纲超前培训、违规收费、集中补课等行为。截至目前,已接到投诉举报线索50条。教育部门对举报信息及时核查处理,并将有关处理情况反馈给举报者。2021年12月25日,省教育厅在官方微信平台报道了我市此项举措,并在全省推广。
聚焦校园
探索“加减”之道
课堂要高效、作业要适量、睡眠时间要充足、手机管理要严格、课外读物要精选且丰富;延时服务要有特色,让学生有兴趣参与……“双减”工作对学校的管理能力和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合唱、舞蹈、创客、足球、篮球、围棋等丰富的社团活动让学生放学后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不少非遗传承人纷纷走进校园,弘扬传统文化,传承民间技艺。
全市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均开展了课后服务,做到实施范围全覆盖、时间全覆盖、服务对象全覆盖。
此外,为使课后服务更接地气、更有实效,市教育局面向全市组织开展基础教育专项课题研究工作,设置“5+2”专项课题,为我市实施“双减”工作中面临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提供了基础解决方案。
树立典型促进作业设计能力提升。为了提升教师作业设计能力,实现优质作业资源共建共享,市教育局组织开展作业设计案例评选,已收到全市优秀作业设计案例评选1137份。市教育局选择特别突出的优秀案例在“漯河教研”微信公众号上进行展示。
多措并举
交出亮眼成绩单
市教育局积极指导各县区各学校坚持强化学校教育主阵地作用,创新工作思路,细化落实举措,使我市“双减”工作开局良好、进展平稳、成效明显。
截至目前,全市建立作业公示制度学校数、出台作业管理办法学校数、不给家长布置作业或要求家长批改作业学校数、开足开齐国家课程学校数、考试次数符合要求学校数等均达100%;全市共有21万余名学生和近1.4万名教师参加课后服务。全市应开展课后服务学校为459所,已全部开展课后服务。我市现有证照齐全培训机构130家,其中学科类培训机构21家、非学科类培训机构109家。
我市“双减”工作的好经验、好做法,受到上级部门和社会各界的关注、认可。全市累计压减学科类培训机构207家、压减率90.5%,跃居全省第一梯队;营转非率、资金监管覆盖率均为100%,居全省第一名。2022年以来,市、县联合开展校外教育培训执法400余次,查处违规培训行为75起,累计注销或取缔不合格校外教育培训机构1372家。校外培训机构专项整治经验做法被教育部《“双减”改革每日快报》选登36次,被省教育厅《河南省“双减”改革每日快报》选登134次。
2021年9月份,舞阳县被评为河南省2021年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县(市、区)典型案例,漯河小学、漯河二中、郾城小学被评为河南省2021年中小学生课后服务工作学校典型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