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一惟近照。
图片由本人提供
■本报记者 谭艺君
近日,巴金文学院推出漯河籍青年作家唐一惟的小说集《月季》,由四川文艺出版社出版。8月16日,记者见到了回乡采风的唐一惟。今年36岁的唐一惟端庄大方,美丽的大眼睛灵气逼人,仿佛藏着星辰大海。
唐一惟1986年出生于召陵区一个普通村庄,在这里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从漯河二高毕业后她考入西安工程大学,大学毕业后又在西安工作、生活了两年。2012年,她和爱人到成都定居。2017年,她开始文学创作,在《青年作家》发表中篇小说《寻找贞节烈女》,受到四川文学界的关注。随后,她将所见、所闻、所历、所思融入创作中,先后发表了中短篇小说《月季》《少年阿加》《玉女》等。2019年至2021年唐一惟旅居美国期间聚焦美国新冠肺炎疫情,创作出19万字的长篇非虚构文学作品《2020滞留美国实录》,并在《作品》杂志分三期刊登。讲述当代海外华人生存现状的现实主义题材小说《韩博士在美国》《耶鲁之约》《燕然未勒》等,则先后发表于《四川文学》《青年文学》《青年作家》等。2021年,她成为巴金文学院签约作家。
乡村记忆深刻影响文学创作
“在家乡生活的经历对我的文学创作影响深刻。”唐一惟告诉记者,她创作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寻找贞节烈女》,主人公杨毛的原型是村里的一个流浪汉。在她记忆中,杨毛是一个“大名鼎鼎”的人物,孩子晚上哭闹时,大人会说:再哭叫杨毛把你带走!孩子的哭声就戛然而止。多年后,唐一惟在漯河街头偶遇杨毛,就给他买了衣服、食物,和他聊起往事,杨毛给她讲了一个有关贞节牌坊的传奇,《寻找贞节烈女》的故事雏形就由此而来。“这个故事在我心里萦绕了很久。当我开始创作时,童年村子里发生的事情像放电影一样在我脑海中闪现:茫茫雪地里,一个人挎着荆条篮子、穿着一件破旧的军大衣,缓缓向我走来……”这篇小说三万多字,唐一惟写了一个多月。
“虽然河南成熟的作家很多,写平原乡村的作品也有很多,但作为一个‘80后’,我有属于自己的视角。”乡村记忆是唐一惟创作的“富矿”。她说,第二部中篇小说《月季》里有她母亲的影子,也是村子里许多与母亲同龄女性生活的缩影。
“成年后我在很多城市漂泊,生活琐碎而平淡,再不像我曾深度体验过的乡村生活那样鲜活生动。记忆中那些难忘的人和事,促使我不停地写下去。”唐一惟说。
折射小人物身上的人性光辉
《月季》收录的作品描述了不同时代、不同国度的社会风貌,令人在阅读视野上有纵横万里之感,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基调——关注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和人生际遇。“文中没有庙堂之上,只有草野浮沉。作者以朴实的笔触表达了对底层人物的深切关怀。”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四川省作家协会主席阿来这样评价这部小说集。
唐一惟告诉记者,她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反映一个时代的真实情绪。她小说中的主人公都有真实原型。虽然那些故事并非全部是亲身经历,但大多都是她的所见所闻。个别没有参与其中的故事,她会进行大量走访和调查,然后提炼概括,尽可能地忠实于现实。她的中篇小说《少年阿加》被著名评论家顾建平评价为“堪称当代中国简写版的《三毛流浪记》”。阿加的原型是一个开理发店的小伙儿。理发店很小、价格便宜,她经常去理发。熟悉之后,阿加就向她倾诉了自己坎坷的人生路。“作为一个‘80后’,我没有经历过那种贫穷和饥饿。山村少年阿加的故事深深震撼了我,我想以文字折射时代变迁中那些小人物身上的人性光辉。”《少年阿加》在《青年作家》发表后,她又去寻找阿加,想让他看看这篇小说,可是理发店已人去房空。“好像他的出现就是为了给我讲述这样的故事。”回忆起阿加时,唐一惟眼眸里有浓重的悲悯。
同样,《玉女》《耶鲁之约》等几篇小说都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鲁迅文学奖得主、河北师范大学教授李浩评价说:“这本小说集有着明显的现实主义色彩,让我们注意到那些生活中被漠视和忽略的存在,让我们思考他们的命运该如何改变、而我们又能为他们做些什么。”鲁迅文学奖得主,《作品》杂志社社长、总编王十月则认为这本小说集“悲欢离合尽在其中,给读者留有广阔的思考空间”。
写作是对心灵的救赎
“写作对我来说是上天的恩赐,能有一条这样的路可走我感到很幸运。”唐一惟告诉记者,上大学后离开家乡,生活空间不断转换,环境的不稳定让她无论身处何方都没有归属感。而当一名作家则是她从小就有的梦想。文学创作的念头在心中蠢蠢欲动多年,她大量阅读并不断进行生活积累。到了30岁时,她觉得自己必须开始写作了。“当‘三十而立’这句话把我压得夜不能寐时,写作给了我一个心灵的归宿,让我这个异乡的漂泊者有了安身立命之所。因而写作对我来说不是慰藉、不是宣泄,而是拯救。”谈起自己的创作之路,唐一惟如是说。
在对待文学创作的态度上,唐一惟是严谨而认真的。她写完一篇小说后会放很长一段时间,很多作品经反复修改后就被“雪藏”了,能拿出去发表的屈指可数。“文字质朴就好,不需要过多的渲染和抒情。只要把想表达的内容呈现出来就可以了。”唐一惟说。
目前,唐一惟正在构思一部现实题材的长篇小说。“我还是想写写乡村往事。我的父老乡亲为了生活不停拼搏、奋斗。我想创作一部作品,展现这片土地上的苦难辉煌。”唐一惟告诉记者,家乡这片深情的土地是她文学创作永不枯竭的宝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