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丽娟 王嘉明
通讯员 刘忠武
今年4月份,郾城区新店镇举行“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活动,研究吴老太的赡养问题。区政协委员韩付志、新店镇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任庄村干部及群众代表、吴老太的3儿3女共计20人参加。大家经过充分协商,达成共识,形成了赡养协议。这次协商,不仅解决了老人赡养问题,也化解了吴老太三个儿子之间的矛盾,促进了地方社会和谐。
像这样的协商议事会议,郾城区今年共召开50余次,推动解决群众实际问题50多个。如今,郾城区政协“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活动逐渐成为该区推进协商议事、提升基层社会治理能力和水平的重要抓手。
增强认同
激发正能量
立足“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平台,积极推动政协民主协商向基层延伸。
在寻求共识上下功夫。镇(街道)党(工)委主动将“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小组工作纳入党委议事日程,安排主要领导带头参加小组各类活动、定期听取小组工作汇报、及时研究解决推进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在阵地建设上下功夫。坚持因事制宜、因人制宜,积极打造特色鲜明、形式多样的“委员工作室”和“委员之家”。目前,全区已建成16个“委员工作室”和“委员之家”。其中,以农村矛盾调处为特色的韩付志委员工作室,以法律援助、帮贫解困为特色的柏军营委员工作室,以弘扬传统文化、普及书法艺术为特色的潘迎军委员工作室,在全市打响了品牌、赢得了好评。
在营造氛围上下功夫。积极培育政协特色协商文化,通过政府网站、微信公众平台等,让群众切身感受到人民政协为人民、政协委员就在群众身边。
规范建设
服务接地气
从协商原则、议题确定、协商流程、工作机制等方面规范“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小组活动,使协商过程科学合理、有章可循。
精准选好议题。坚持“党政点题、群众出题、政协荐题、社会征题”的原则,注重选择切口小、与基层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政协可为的议题开展协商。
高效调查研究。坚持开门协商、开放协商,采取“会场+现场”“集中+分散”的模式,到田间地头、市场工地、基层一线调研、协商。
务求协商实效。建立协商成效评估机制,通过实地察看、电话回访、问卷调查等方式,加强对协商成效的调查评估,一旦发现问题,及时查摆不足,有针对性地再协商、再督促,确保每一个议题的协商成果都能落到实处,如李集镇政协联络组坚持“应商量”标准,精准选取议题;把握“善商量”要求,深入开展调研;体现“真商量”成效,推动成果落地;制订“能商量”制度,规范操作流程,全力推动政协协商工作向基层延伸。
创新载体
实行广协商
立足郾城实际,灵活运用各种协商议政方式和载体,逐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支持、政协搭台、多方参与”的“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格局。
人员参与多元化。除镇(街道)政协联络组、政协委员、利益相关方参与外,该区还根据实际情况邀请群众代表、人大代表、社会各界人士和有威望的乡贤参与,提升协商主体广泛性。
组织方式多样化。将协商议事从镇(街道)、村(社区)协商延伸到网格协商、楼道协商、“微协商”等,从会场协商拓展到现场协商、地头协商、微信群协商,激发了群众参与协商的积极性。
时机把握精确化。注意把握时机,既注重决策前的论证性协商,又注重实施中的通气性协商、实施后的评议性协商,努力在协商中达成共识、完善决策、形成合力,如沙北街道“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小组围绕“共建共治旧小区、共创共享新家园”展开协商议政,小区居民代表、物业公司、房管部门等多方代表参与,就老旧小区屋顶防水改造材质使用达成一致意见。其做法被我市《督查与改革》简报刊发。
转化成果
打造“金招牌”
郾城区政协高度重视协商实效,积极推动协商成果落到实处,将“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平台打造成区委和区政府放心、群众满意、社会各界支持的金招牌。
自“有事好商量”协商议事平台运行以来,郾城区政协聚焦协商这一主责主业,将政协协商转化为工作决策,转化为矛盾化解,使协商平台更接地气、协商机制更加完善,在服务发展大局、助力民生改善、提升基层治理、维护和谐稳定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近三年来,郾城区政协为区委、区政府科学决策提供有效参考4次,为镇(街道)党(工)委反馈委员协商意见16次,化解邻里纠纷、安全隐患及环境整治等方面问题200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