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建设日新月异。
5G+智慧辣椒助力乡村振兴。
水系环绕的胡桥村成为乡村振兴的典范。
绿色装配式建筑生产车间。
河南中大恒源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休闲食品生产线。
■文/本报记者 孙 震 图/本报记者 杨 光 焦海洋
临颍名片
● 全国调味品十大生产基地
● 中国休闲食品之都
● 全国食品工业强县
● 中国休闲食品产业基地
● 中国食品饮料包装基地
● 中国肉类食品配料产业基地
● 中国绿色建筑材料产业基地
● 中国“十佳”营商环境示范县
● 中国十大木业产业园
● 河南省对外开放先进县
● 河南省县域工业30强
● 全省首批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
● 全省乡村振兴示范引领县
十年,是一个跨越历史的维度;十年,是一段砥砺奋进的征程。展开十年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临颍画卷,每个节点都让人印象深刻。76万临颍儿女用汗水浇灌希望,以实干笃定前行,在抢抓机遇、爬坡过坎中顽强拼搏,在大战大考、攻坚克难中奋勇争先,谱写了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华章。
2012年至2021年,临颍县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2%,接近400亿元大关,是十年前的2.2倍;规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9.4%,是十年前的2.4倍;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6%,是十年前的4.2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0.8%,是十年前的2.8倍;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7.3%,突破20亿元,是十年前的5倍;税收年均增长17.6%,达到15.6亿元,是十年前的5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8.1%,达到31770元,是十年前的2.2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0.2%,达到20795元,是十年前的2.6倍。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水平综合排序进入全省前20,县域工业经济入围全省30强,综合实力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先后获中国休闲食品之都、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全省首批践行县域治理“三起来”示范县等100余项省级以上荣誉。
新发展 推进项目建设 加快发展步伐
总投资21.5亿元的8个签约项目,前期手续正在加速办理中;总投资79.1亿元的16个开工项目,工程建设已全面铺开;总投资26.2亿元的7个投产项目,正驶上达产达效的快车道……临颍县第五期“三个一批”活动项目如火如荼推进中。这正是临颍县坚定不移强工业、促转型的缩影。十年来,临颍县坚定实施“项目为王、工业强县”战略,坚持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一号工程”不动摇,高标准抓好“三个一批”活动,高质量推进“双千亿工程”,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始终位居全市前列,工业经济入围全省30强,为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动能、提供了核心支撑。全县规上工业企业达到226家,占全市三分之一,休闲食品、智能制造和板材家居三大主导产业产值突破500亿元。休闲食品产业入围河南省最具竞争力“百亿产业集群”,县经开区综合排序进入全省前20,现代家居园区获评全国十大木业产业园。建成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技术中心36个,是十年前的6倍;培育国家级、市级高新技术企业58家,是十年前的11.6倍。新增国家“专精特新”、重点小巨人、“瞪羚”等企业16家,建成全省唯一的省级膨化食品检验检测中心、省级板材产品质检中心。工业税收达到10.4 亿元,是十年前的2.6倍;纳税超亿元企业达到3家、纳税超10万元企业达1134家,是十年前的4倍。
新活力 优化营商环境 提高服务效能
过去的十年,临颍县锐意进取抓改革、勇创新,发展活力竞相迸发,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开放联动不断强化,创新要素加快集聚……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积蓄了强大动能。在开放发展的探索中,一项项改革措施相继落实,一家家企业扩能升级。“放管服效”改革不断深化,“最多跑一次”高效落实,99.6%的审批服务事项达到四星级标准,企业开办和注销“一日办结”。工程建设项目审批种类增加至13类,全流程最长审批时限由66个工作日压缩至38个工作日,最短审批时限仅4个工作日,获评中国“十佳”营商环境示范县。高效落实经开区“三化三制”改革,推行管委会(工委)+公司模式,开发区创新活力进一步激发释放。创新机制破瓶颈,坚持“盘活+挖潜”,累计整理土地指标1万多亩,自给自足解决发展用地问题;坚持“财政保民生、发展靠融资”,城投、豫资等国有投资平台迅速壮大规模、提升能级,每年融通各类资金20亿元以上。坚持先行先试、勇闯新路,承担全国紧密型县域医共体试点、全国数字乡村试点、全省民营经济示范县试点等十余项国家及省级试点任务,走出了临颍路子,贡献了临颍经验。
新高地 完善农业体系 推动乡村振兴
一辆辆载料车抵达施工现场,将砼骨料缓缓倾倒到地上;工人挥舞着铁锹忙个不停;机器来回穿梭……近日,在临颍县“食尚年华”田园综合体项目施工现场,塔吊林立,机器轰鸣,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河南省主会场活动将在临颍县皇帝庙乡“食尚年华”田园综合体举行,届时来自全省各地的农民朋友们在此欢聚,分享丰收的喜悦。
十年来,临颍县坚持不懈强“三农”、扬优势,乡村振兴全面推进。今年4月,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花落临颍;8月9日,临颍县又被确定为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目前,临颍县正在积极创建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
临颍县坚决扛稳粮食安全责任,建成高标准农田63万亩,占全部耕地的80%;颍西10万亩示范方成为全省样本、全国典型,年粮食总产稳定在60万吨左右。围绕“三链同构”育龙头、建基地、提品质。目前,全县汇聚有国家小麦产业集群,国家级、省级、市级现代产业园,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5家,其中国家级4家、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9个,更有各具特色的县级、乡(镇)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可以说,临颍县已形成了相对完善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把小麦产业打造成“中国粮仓”高质量发展引领区。2021年国家现代产业园内小麦种植45.7万亩,其中标准化种植基地10万亩,农产品加工业产值102亿元,加工转化能力达90%以上,构建了小麦从田间地头到厨房餐桌的全产业链,在全国县区中达到了领先水平。将辣椒产业打造成全国辣椒全产业链发展示范样板。辣椒产业是临颍县第一富民产业,临颍辣椒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名优特新农产品”名录,年交易额55亿元,椒农创收22亿元。
新气象 建设美丽临颍 提升幸福指数
记者在国家3A级旅游景区——临颍黄龙湿地公园看到,湖中水鸟畅游,湖面波光粼粼,三三两两的游人或漫步或纳凉或锻炼,欣赏着大自然的美丽画卷。
处处有新样、时时见新景是这十年临颍县城乡面貌变化给人带来的最大感受。临颍中心城区东扩、西延、北进,建成区面积拓展至32平方公里,是十年前的近两倍,城镇化率提高15个百分点达到51.7%,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城市、省级园林县城、省级卫生城市。交通路网重塑优化,新修改建城区道路64条210余公里、农村公路720余公里,内畅外联的交通路网体系逐步形成。鼓楼、邢庄、樱桃郭等老城重点区域有序更新,新建商品房600万平方米、保障性住房130万平方米,改造老旧小区63个。高起点建成黄龙湿地公园等“两河六湖一湿地”生态水系,新增绿地面积240万平方米。健全路长制,实行网格化管理,打造了“路平、树绿、街净、灯亮、墙洁,无垃圾、守秩序、讲文明”的优良环境。从“点上开花”到“面上成景”,全域共美的临颍气质愈加独特。
人民至上,造福人民。从2012年到2021年,临颍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提升至31770元和20795元,千家万户的“幸福花开”也使得民生成为临颍县最温暖的底色。从“民生大事”到“关键小事”,十年来,临颍县用情用力解民忧、增福祉,民生事业大步迈进。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民生支出连年占财政支出的80%以上。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学有所教、病有所医、劳有所得、老有所养、弱有所扶,群众获得感、幸福感不断增强。“三大攻坚”取得决定性成就,31个贫困村全部出列,15132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大气、水和土壤污染防治水平稳居全市前列。城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新建城区学校13所,新增学位3万余个;新建、改(扩)建幼儿园124所,新增学位近2万个;新建、改扩(建)农村学校150余所,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医疗卫生体系更加健全,社会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应保尽保,特困供养、城乡低保提标扩面,县、乡、村三级养老服务体系建成运行。全县新增城镇就业12.7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1万人,获评全省农民工返乡创业示范县。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群众安全感指数连年位居全省前列,连续5年被评为全省综治和平安建设优秀县、全省信访工作先进县。这十年,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物阜民丰的临颍图景愈加幸福美好。
十年振兴路,一曲奋进歌。沉甸甸的民生成就清单背后,是临颍县委、县政府始终践行党的根本宗旨,为临颍人民美好生活而矢志奋斗的生动实践。面对未来,临颍县也必将锚定新发展定位,将坚定不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围绕省委“两个确保”“十大战略”和市委“八个高质量”部署,深入实施“项目为王、工业强县”发展战略,高质量建设“两城一区一家园”,奋力谱写现代化临颍建设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