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时代进步需要健康向上的道德风尚来引领,社会发展需要道德楷模的力量来推动。近年来,在创建全国文明城市过程中,我市坚持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主要抓手,着力打造“好人之城”,涌现出一大批身边好人。截至目前,我市已有55人和1个集体荣登“中国好人榜”。如今,学习好人、争当好人,弘扬真善美、汇聚正能量,逐渐成为文明漯河新风尚。
■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市长 常英敏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好人”李培生、胡晓春的回信,在漯河引发热烈反响。8月25日,中央宣传部、中央文明办在京召开座谈会,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中国好人”李培生、胡晓春重要回信精神。我市孝老爱亲“中国好人”刘杰,作为全省唯一的“中国好人”代表参加座谈。漯河市深入学习贯彻总书记回信精神,将引导市民争做“三好”时代新人,进一步打造漯河“好人之城”。
深入学习领会总书记回信精神
让思想引领更加深入人心
一是持续深学深悟。要深切领悟习总书记回信的深刻思想内涵,这是对好人群体的充分肯定和关怀,是对好人群体的褒奖。要深切领悟习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和期望,发挥好人的榜样作用,带动更多的人向上向善。要深刻领悟我们肩负的光荣使命,把个人的理想奋斗融入党和国家的事业中,奉献自己的光和热。
二是坚持融会贯通。要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与学习贯彻总书记对全国道德模范表彰活动作出的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与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结合起来,与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新发表的重要讲话结合起来,与学习身边好人精神结合起来,做到融会贯通,学用结合,认真践行。
三是真正知行合一。在学习总书记回信精神的基础上,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有自信,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充满信心。要尊道德,继承中华传统美德、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崇德向善、见贤思齐。要讲奉献,主动担当民族复兴的历史责任,在尽责集体、服务社会、贡献国家中体现自身价值。要重实干,扎实干好每一件事情,坚持实践第一、知行合一、求实务实、有为善为,脚踏实地干事创业。要求进取,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立足岗位实际,勇于开拓、奋发有为,以新的实践创造为河南、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持续推进“好人之城”建设
让争做“三好”时代新人蔚然成风
一是强化典型激励。要统筹开展月评“十佳市民”、季评“新时代好少年”、半年评“漯河好人”、年度评选“感动人物”等活动。要注意发掘典型。将触角向基层延伸,从群众关注的事情中发现好人。要发挥示范引领作用。要用好人去影响身边人,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去感染一片人。要扎实开展评选。积极开展“星级文明户”“优秀楼道长”等评选活动。要把推选活动做到各行各业全覆盖,开展好“最美行业标兵”“好司机”等不同领域好人评选活动。
二是强化礼遇褒奖。要持续完善《漯河市礼遇帮扶道德模范和“漯河好人”实施办法》《漯河市学雷锋志愿服务激励回馈实施办法》等,强化关爱礼遇和结对帮扶,常态化关注、关爱好人,让身边好人切实感受到社会的温暖。
三是强化氛围营造。要不断加强全媒体、立体化宣传,推出重磅宣传报道,大力营造发现典型、学习典型、争做典型的浓厚氛围,让身边好人的感人事迹走进社区、学校、企业等。要全力打造“志愿之城”,建好用好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培育打造更多具有示范效应、广泛影响的漯河特色志愿服务项目品牌。
常态化开展道德实践活动
让文明城市更有温度
一是坚持为民实践。要坚持“群众需求在哪里,文明实践就推行到哪里”,针对乡村振兴、基层治理等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领域,常态化开展普惠性和群众便于参与、喜闻乐见的各类文明实践活动,打造常态化、品牌化的文明实践项目。
二是用好载体平台。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发挥好人群体和志愿服务团队作用,常态化开展理论宣讲、科普宣传、文化活动等,引导群众自觉参与、自我教育、自我提升。整合现有各类平台资源和文化场所,组建若干具有自身特色、功能完备的“10+N”志愿服务队,结合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文明校园创建工作,不断提升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文明素质。
三是形成长效机制。要进一步健全落实好各项常态长效机制,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重点加强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家庭教育,让群众更有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让城市建设更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