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报记者 周鹤琦 通讯员/曲从俊 版式/李树森
30年前,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漯河经济技术开发区(以下简称经开区)破土而出。至此,一颗希望的种子在沙澧大地茁壮成长,逐渐长成优势产业集群集聚的“参天大树”,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
30年栉风沐雨,30年砥砺前行。从1992年建区到2010年晋升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从第一家食品厂落地到初步形成以食品为主导,液压科技、智能食品装备、现代服务业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如今的经开区正大踏步走在高质量发展的最前沿。
尤其党的十八大以来,经开区的发展更是突飞猛进。2021年,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41%,是2012年的6.7倍;营业收入占全市30%以上,其中规上工业营业收入占全市比重突破50%,规上工业利润总额占全市的近三分之二,分别是2012年的8.9倍、8.4倍和11.6倍。在全省45家省级以上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排序中,连续3年保持第二名。在全国230家国家级开发区综合考评排序中实现位次大幅前移,成为全省第二家进入全国百强的国家级开发区。目前,全区聚集各类市场主体近1万家、企业3500多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171家,占全市的四分之一,双汇集团、卫龙美味、美国嘉吉、香港太古可口可乐、台湾旺旺、台湾统一等一大批世界500强、国内500强和行业百强均在漯河经开区投资布局。经开区主阵地、主战场、主引擎的功能日益凸显……
本版图片均由 经济技术开发区 提供
夯实产业 打造品牌集群集聚开放之区
成立之初的经开区,承载着漯河这座内陆城市工业强市的崛起之梦。多年来,经开区敞开招商大门,大胆创新,高位求进,产业“风口”与开放“窗口”相互作用,完整的产业链和优势突出的产业集群加速形成,筑牢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根基。
经开区围绕产业链抓招商,群体规模不断扩大,致力打造完善丰满的产业生态。实现由粗放式招商向精准化招商转变,精心编制食品、食品包装、食品辅料、食品机械、液压科技和冷链物流6套专业招商图谱,从中优选国内外500强、行业百强、细分领域10强和处于产业链上下游关键环节的企业800多家,建立“招商选资数据库”,通过高层互访、定期对接、邀请考察等措施,实地拜访近300家企业总部或生产基地,邀请200多家企业高层来区对接考察,成功招引盐津铺子、百岁山等行业知名企业22家。实现由传统招商向品牌化招商转变,深化与中国食品和包装机械协会、中国橡胶工业协会、成都食品工业协会等行业协会商会的战略合作,深度挖掘项目资源,扩大主导产业的知名度、影响力。2021年5月,经开区以液压科技产业的发展成效,使漯河荣膺“液压胶管之都”的称号;10月,又成功获得“智能食品装备名城”称号,为经开区向品牌化招商转变迈出了关键一步。实现由资源化招商向资本化招商转变,对处在产业链关键环节、自身受资金制约的企业,注重发挥区投资发展公司作用,通过入股、联建等方式,让投资公司注入资金,既坚定投资商的信心,又为其赋能助力。投资10亿元支持自嗨锅集团建设拥有20万平方米标准厂房的中部产业园,使其成为自嗨锅品类最全、产能最大的生产基地。实现由本土化招商向国际化招商转变,成立4个吸引外资专班,具体对接服务港澳、台湾以及日本、韩国等投资项目。今年1月至6月,全区完成实际利用外资3.39亿美元,实际到位资本1881万美元,居全省经开区第一位;外资专班共跟踪对接美国艾迪盟、通用磨坊和韩国希杰、日本养乐多等世界500强企业和知名外资企业19家,与其中6家达成合作意向。
项目引得来,更要发展好。经开区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扎实开展“招商引资成果集中转化年”行动,推动形成签约一批、开工一批、投产一批的良好格局。坚持“地等项目”。根据全区发展需要,对近三年内需要征用的土地全部进行流转,提前做好地质勘探、宗地图测量绘制等工作,实现拿地即开工,极大缩短了项目建设时间。建立完善指挥部代理服务制、项目服务周例会制,“一个项目、一名县级领导、一套服务班子、一套台账、一抓到底”,全过程代理、全流程服务项目建设。推行挂图作战、台账推进、分色管理、绩效考核、项目服务110热线“五步工作法”,编制“重点项目建设作战图”,将“三个一批”重点项目纳入挂图作战体系,按图开展研究、指挥、推进。把项目建设纳入部门年度目标考核,考核结果与绩效薪酬挂钩,年底严格兑现奖惩。
引龙头、强链条、促集聚,大企业纷至沓来,好项目相继落地。近几年,经开区先后引进景田百岁山、盐津铺子、宏途食品、宇培冷链等知名企业投资亿元以上项目143个,合同总额765亿元,其中一半以上项目处于产业链关键环节。宇培冷链产业园项目可为冷链食品产业和干货产品提供冷链仓储运输配送、贸易结算、电商服务等业务。食品辅料专业园生产的变性淀粉、香精、香料、调料等产品直接供应双汇、卫龙等需求大户,区内就地消化40%。“十四五”期间,经开区共谋划项目700多个,总投资近4800亿元,占全市的四分之一。2022年,共谋划5亿元以上项目30个,总投资516亿元。宇培冷链物流产业园、景田百岁山、马家麦坊烘焙食品等十多个项目当年签约、当年开工、当年投产运营,其中景田项目从开工到投产仅用不到7个月时间,被企业誉为“经开速度”。
培大育强 构筑企业茁壮成长的高地
这里的卫龙集团已成为行业“领头羊”,实现原料、工艺、生产、研发、渠道和销量“六大领先”。卫龙辣条一年卖出100多亿包,热销30多个国家。
这里的利通液压是国内液压胶管行业的龙头企业,产品远销欧洲、美洲、东南亚以及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多个国家和地区。
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企业发展活力四射的背后,是经开区致力营商环境提升、将最优质服务贯穿企业全生命周期的不懈努力。近年来,经开区根据企业需求,绘制“全生命周期服务流程图”,确保企业在经开区茁壮成长。
实施倍增工程抓存量。把卫龙公司、中粮面业、河南统一等32家企业纳入重点培育计划,同时围绕区内15家世界500强、6家国内500强和50多家行业百强企业投资项目,优化营商环境、提升配套设施、完善产业生态,推动一批重点企业持续加大投资力度、扩产增效。卫龙公司陆续投资50多亿元,先后建设三期产业园,目前正在谋划实施投资100亿元的四期项目,达效后公司营收将超300亿元。可口可乐生产基地融吹、灌、销于一体,并与嘉吉公司年产35万吨果糖糖浆项目率先采用“相邻建厂、管道输送”,一墙之隔就能消化产能10万吨以上,运输成本几乎为零。
建立“快发展”培育机制。出台《支持企业创新发展的28条意见》等政策,围绕企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整合倍增工程、“三大改造”、创新培育等政策,实行“特色产业+倍增工程+绿色智能”三大行动,建立服务企业发展多部门协同联动机制,全方位、全链条、全过程服务企业发展。每年拿出不低于1.5亿元支持企业“三大改造”,目前已推动70家企业、110条生产线完成改造。
扎实推进“万人助万企活动”。依托31个支部“三联体”,以县级干部为首席服务官,组建15个助企工作队;以党支部为单元,组建31个助企工作组;抽调以科级干部为骨干的165名优秀干部分包165家企业和项目,累计为140多家企业解决各类问题652个。2020年、2021年,经开区在全省国家级功能区营商环境评价中连续两年居于第一方阵。
围绕“戴着口罩抓发展”精准发力。疫情期间,加大保障服务力度,统筹推进企业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区内大部分重点企业营收在常态化疫情防控背景下实现快速增长,其中协鑫集团产值同比增长30%,中粮粮谷面粉全产业链项目主体整体进度比原计划提前1个月完工。
产城融合 建设宜居宜业新家园
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最终落脚点是人民。多年来,经开区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同时,围绕城乡融合抓配套,城市功能日臻完善,构筑了城乡统筹发展的新格局,真正把民生愿景变成了幸福实景。
经开区围绕更高水平文明城市创建和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积极推进以产带城、以城带乡,产城融合、城乡融合,持续加大城建投入力度。在构建“八纵八横”路网体系、建成全长10公里的青龙河生态文化主题公园和一批街头游园、公共绿地的基础上,今年又投资7亿元,实施道路建设、绿化亮化和水电气暖等公共设施建设项目26个。投资1000万元,对城市道路、背街小巷、路口渠化、雨(污)水管网等重点部位开展集中改造。围绕“六大周边”开展突出问题专项治理,重点解决影响城市功能和城市品质的问题。投资1亿元,建成青龙河方舱隔离点,设置房间1000个,不仅在疫情防控中保障了全区群众生命健康安全,还接纳许昌、驻马店隔离人员近1000人,为全市乃至全省的疫情防控大局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十而立正青春。如今的经开区风华正茂。站在建区三十周年的崭新起点上,经开区意气风发、砥砺前行,将紧紧围绕省委“十大战略”,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以“三个一批”统揽项目建设,以“万人助万企”优化营商环境,以体制机制改革激发动力活力,努力挺进全国开发区前50强,勇当高质量发展排头兵!
景田(漯河)饮料有限公司。
卫龙食品二期工业园。
漯河协鑫光伏科技有限公司。
圆通快递物流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