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
聚合要素保增长
项目引进来,更要发展好。经开区坚持“要素跟着项目走”,扎实做好招商引资“后半篇文章”,为项目生根发芽、企业茁壮成长提供有力支撑。
探索工业用地新模式。坚持“地等项目”,对近三年内需征用的土地全部进行流转,项目签约即可交付企业进行前期设计,实现拿地即开工,近两年报批项目用地6000多亩。
拓宽资本融资新渠道。搭建区属投融资系统专业平台,建立市场化服务体系,构建企业债发行、融资租赁、银行信贷支持等多元化融资格局,累计开展担保业务207笔18亿元,发放委托贷款113笔8亿元,提供过桥贷款65笔10亿元。探索股权投资模式,成立食品产业等3只基金,实现产业与资本高效结合。
搭建人才引育大平台。与江南大学、青岛科技大学建立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建设留学生创业园,引进博士服务团,建设传统美食研究联合实验室。搭建“就在经开”智慧就业平台,实现“找”“招”信息有效对接。建设6000余套人才公寓,先后建成区实验幼儿园、实验小学、实验中学,满足全区8万产业工人子女就学需求。
提升项目服务软环境。编制重点项目建设作战图,按图开展研究、指挥、推进、问责。成立临时党支部,对口服务单位选派一名党员干部到项目建设一线蹲点,发挥政策宣传员、矛盾调解员、安全生产监督员、职工利益维护员、员工情绪疏导员“五员”作用。建立问题快速反应机制,开通24小时热线电话,随接随派,实现销号清零。把所有企业纳入动态化管理数据库,分类管理。在全省营商环境评价排序中,经开区位居全省国家级功能区第二。
改革创新激活力
乘着全省第一批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试点的东风,经开区积极推动业绩考评体系改革,以改革创新激发高质量发展活力。
经开区将全区薪酬总额与经济发展、税收增长、辐射带动作用等挂钩,科学制订工作目标,将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任务量化到各工作部门,细化到各岗位责任人,实施全员绩效考核,实行“年初亮目标、年中亮进度、年底亮成绩”的“三亮制度”。坚持以岗位价值和业绩贡献为导向,将薪酬水平向一线倾斜、向关键岗位倾斜,合理拉开薪酬档次,体现多劳多得、优绩优酬,建立对内具有激励性、对外具有竞争性的薪酬体系。针对驻外招商干部,工资系数高于机关一般性岗位,在年度考核优秀的情况下,与最低工资差距拉大至1倍左右,不断完善新型薪酬制度,营造了良好的干事创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