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晓甫
构思巧妙的墙绘、古色生香的民宿、宽阔整洁的道路……近两年,临颍县瓦店镇大李村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每到周末,就有很多城里人来这里旅游,有的还带着一家老小来体验民宿。”站在青砖红瓦的民宿旁,大李村驻村第一书记付沛沛告诉记者。
大李村是我市大力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一个缩影。
近年来,我市以垃圾治理、污水治理、“厕所革命”、村容村貌提升为主攻方向,全方位推进美丽乡村建设,连续五年获得“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地市”荣誉称号。目前,全市40.87%的农村生活污水得到有效治理,90.5%的农户普及了卫生厕所,98%的农作物秸秆实现资源化综合利用,96.77%的畜禽粪污得到资源化利用。全市农村“脏”的问题基本解决,“乱”的现象得到有效管控,“差”的状况逐步改观,“美”的感觉大幅提升,农村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
我市专门成立了市农村人居环境集中整治行动专班,市、县、乡各级党政主要领导深入调研,认真把关审核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有关文件。市直相关单位、各县区(功能区)和各乡镇党政“一把手”全力以赴推进各项工作落实。我市出台了《漯河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红旗、黄牌、黑牌”检查评比工作方案》,实行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推进情况“季讲评”制度,不定期进行督导暗访,及时发现、解决工作推进中的困难、问题,有力促进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工作顺利实施。涉农乡镇的生活垃圾由12个环卫保洁公司分包清运,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实现市场化运作。临颍县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点,召陵区率先开展厨余垃圾分类工作。探索推广“水冲式厕所+大三格”“水冲式厕所+村污水处理站”等粪污处理模式,确保改一个成一个。目前,全市建设大三格化粪池221个,容积80398立方米,覆盖200多个行政村291736户农户。累计改造卫生厕所33万户,普及率达90.5%。治理农村黑臭水体1078个,高标准治理500平方米以上的坑塘4364处。
建立长效机制。实行“周通报”“月督导”“季观摩”“年考核”的工作制度,建立“1133”长效机制,实现高质量管护:用“1”个组织解决“谁来干、干什么”难题,用“1”个责任体系解决“怎么干、谁负责”难题,用“3”项制度解决“政府干、群众看”难题,用“3”个机制解决“常态化、保长效”难题。截至目前,全市培育“美丽小镇”30个、“四美乡村”300个,创建“五美庭院”18万户,评选好公婆3386人、好媳妇4397人、孝子6852人。
融合文化元素,提升内涵。指导县区(功能区)因地制宜建设村庄游园,推进农村废旧宅基地“一宅变四园”,建成乡愁馆、记忆馆、手工作坊、农家书屋等。截至目前,全市建设村庄游园1716个,“一宅变多园”2724个。鼓励各村将无水坑塘整治后发包给群众种庄稼和蔬菜,把有水坑塘租赁出去种植莲藕、养鱼养虾,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根据村庄历史,打造文化长廊。临颍县繁城回族镇的受禅台、舞阳县保和乡的王文元故居、源汇区问十乡的状元村、召陵区青年镇的王拱璧纪念馆……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文化长廊,厚植文化底蕴。打造农村人居环境示范环线、幸福生态游1~5号线,吸引游客到许慎文化园、小商桥景区、临颍南街村、舞阳贾湖遗址、莲花镇湿地公园等游玩消费,培育第三产业,增加农民群众收入。指导乡镇和村庄在沿路沿线、村庄街道两侧播撒花籽、种植绿化树木,美化村庄环境。今年上半年,全市栽种各类苗木237万余株、播撒花籽387万平方米,实现村内村外“四季有花、路路有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