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隆”是英文“clone”的音译,最早被用于园艺学,之后被逐渐应用到植物学、动物学和医学等方面。在自然界,有不少植物具有先天的克隆本能,如番薯、马铃薯、玫瑰等插枝繁殖植物。动物的克隆技术,则经历了三个发展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微生物克隆,即用一个细菌复制出成千上万个和它一模一样的细菌,进而变成一个细菌群;第二个时期是生物技术克隆,比如用遗传基因——DNA克隆;第三个时期是动物克隆,即由一个体细胞克隆成一个动物。
1952年,科学家把细胞核从一颗青蛙卵子中取出,然后把另一个青蛙胚胎细胞的细胞核注入这颗卵子中,并将这颗卵子孵化为一条蝌蚪。这种“核转换”可以把一个动物的基因注入一颗卵子。这条蝌蚪就是提供了细胞核的那个胚胎细胞的克隆产物。1975年,科学家成功使用成年青蛙的体细胞细胞核代替胚胎细胞细胞核注入抽去细胞核的卵子,孵化出了蝌蚪。1986年,科学家首次使用胚胎细胞细胞核克隆出绵羊。
1997年,绵羊“多莉”在英国诞生。它是第一只使用成年动物体细胞克隆的绵羊。
1998年,科学家使用取自同一只成年老鼠的细胞克隆出数代、共50多只老鼠。同年,源自同一头成年奶牛的8头克隆小牛诞生。2000年,使用成年动物体细胞克隆猪和山羊成功。2001年,使用成年动物体细胞克隆猫和兔子成功。
2018年,科学家在俄罗斯的雅库特地区永久冻土层中发现一只保存完好的洞穴幼狮。得益于发掘地区的超低温,这只幼狮身上的毛发及包括大脑在内的软组织都保存完好。据了解,科学家打算以现代技术克隆出这一早已灭绝的远古物种,令其“复活”。
稿件由创源生物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