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下一篇
2022年9月21日 星期

农业科技添动力 增产丰收底气足


辣椒烘干。 本报记者 焦海洋 摄

无土水培育苗。 本报记者 焦海洋 摄

无土栽培。 本报记者 杨 光 摄

南街村方便面生产线。 本报记者 焦海洋 摄

中大恒源工作人员提取天然食用色素。 本报记者 杨 光 摄

市农科院科研人员将玉米种入库。 本报记者 杨 光 摄

5G种植。 本报记者 杨 光 摄

工人排苗。本报记者 范子恒 摄

玉米烘干。 本报记者 杨 光 摄

双汇自动化生产线。 本报记者 焦海洋 摄

田间飞防。 本报记者 焦海洋 摄

“一喷三防”。 本报记者 范子恒 摄

■本报记者 杨 光

9月14日,一台大型收割机在召陵区召陵镇郜庄村田间穿梭,将玉米穗剥皮,并粉碎玉米秸秆。秸秆搂草机将粉碎的秸秆聚拢成行,打捆机紧随其后对秸秆进行打捆。经过晾晒,这些秸秆被装车运走。仅用半天时间,上百亩玉米就收割完毕。

“现在种地和过去大不同,比的是高科技。有了先进的农机设备,一个人管理几百亩庄稼不是梦。”郜庄村干部郜留永笑着说,村里的几百亩玉米两天就收完了。

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和国家粮食生产核心区,我市加快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农机装备总量持续增长,农机作业水平不断提升,农机社会化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农业生产方式、组织方式、经营方式正在发生深刻变革。从育种、施肥到田间管理等农业生产环节,新技术和新设备的使用大大提高了生产效率。

无人机、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农机和高科技的推广应用,让我市的秋收画卷更加美丽。位于临颍县的辣椒现代农业产业园,通过5G网络将园区的多功能气象站、水肥一体机、近地遥感无人机等物联网设备数据上传至大数据平台,实现辣椒从种到收全流程自动化。产业园负责人王偌飞说,在5G种植基地,一台农机每天可顶替800个劳动力,每亩节水50%以上、节约化肥和农药10%以上。麦椒套种降低了成本,亩均效益提升15%以上。

位于临颍县的河南中大恒源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大恒源)是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参与主导制定多个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该公司从辣椒、西红柿等农产品中提取天然食用色素。这些五颜六色的纯天然色素不仅是食品、饮料、保健品的原材料,还可用于药品、化妆品、纺织品等。该公司董事长文雁君介绍,他们公司已形成从原料种植、应用研究到产业化开发的完整产业链。

在我市,像中大恒源这样的“专精特新”企业并不少见。近年来,我市通过农业、种植业的高质量发展,不仅为粮食安全及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提供了有力支撑,还加快了“三链同构、农食融合”速度,提高了农业种植效益,增强了农业生产对食品工业的适配性,倒逼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现代农业的不断加速发展,为我市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打造特色现代农业强市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