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金河正在牛皮纸板上潜心雕刻花纹。
■文/图 本报记者 张丽霞
“做一顶戏帽要先用牛皮纸板做模子雕刻花纹,再把背面的边缘用铁丝固定住,正面贴上银金箔,最后上色;还要用绒球、珠须、流苏等做装饰……”走进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展馆传统戏帽展台,一顶顶色彩鲜艳、灵动鲜活的传统戏帽,令人过目不忘。74岁的传承人肖金河说,他从年少时期便开始学习传统戏帽制作,已培养出两代传承人。
9月23日一大早,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展馆的各个展位前,已经聚集了不少游客。临颍陈氏木梳、粮食画、舞阳剪纸、泥塑、面塑、走马灯、戏剧舞台布景画等非遗产品及现场制作演示成了一大亮点。
“健身龙表演适合各个年龄段的人来学习。”青龙舞传承人何永钢告诉记者,传统舞龙体型巨大、不易上手,为了迎合现代人的需求,他和他的团队创新推出了这种轻便的健身龙。龙头用一根短绳系着,牵绳便可玩转起来。舞龙动作有游龙、穿腾、翻滚等,可随心所欲舞出上百种花样。经常进行健身龙表演,可以强身健体,缓解高血压、肩周炎、颈椎病和腰椎病等疾病症状。
“猜猜看,这几组作品分别代表了哪个成语?”在面塑非遗传承人刘杰的提示下,大家异口同声答道:“这一组叫守株待兔,那一组叫杀鸡儆猴……”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赢得现场游客一致称赞。作为漯河市第六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由刘杰传承的刘氏面塑,构思巧妙,形态各异。今年8月,在我市举行的“扫黄打非·护苗”主题非遗(文创)作品大赛中,刘杰专门为小朋友设计的一组卡通形象作品,深受广大青少年喜爱。“用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来宣传这一严肃主题,小朋友很容易接受,更愿意来看。”刘杰说,这是设计这组作品的初衷。
非遗传统手工技艺展馆以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的方式,生动诠释了“漯河技艺”。通过一项项技艺、一件件展品,游客与古老的非遗文化近距离接触。“让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生生不息,让非遗文化代代相传,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李建国说。
“客户下单后,我们会马上准备材料开始制作。纯手工的家具,需要充足的时间来慢慢打磨。”手工艺人时振甫说,这个丰收节,让更多人了解了他的技艺,这个机会很难得。
烛影婆娑、烛灭顿止的走马灯,传承254年的梳篦老字号——陈氏木梳,立体厚重的砖雕,巧夺天工的榫卯结构仿明清家具……在一个个非遗传承人的讲述中,记者感受到,每一件非遗产品背后是传承人的辛勤付出,是他们对未来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今年的农民丰收节,不仅展示了我市的非遗保护成果,也推动了非遗产业的发展。今后,我们将持续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市文化馆馆长王俊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