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社会各界参观市革命纪念馆。
本报记者 齐国霞 摄
■本报记者 齐国霞
这是一片会聚英灵的圣地,安葬着为了祖国的解放和人民的安宁而牺牲的革命先烈;
这是一片涤荡灵魂的圣地,每年有成千上万的人到这里祭拜英灵,弘扬爱国精神,汲取奋进力量。
这里就是漯河市烈士陵园。
烈士陵园 英雄长眠
苍松翠柏守忠魂,英烈血肉铸丰碑。
9月的沙澧大地,天高云淡。紧临美丽沙河的市烈士陵园内松柏环绕,庄严肃穆。
走进市烈士陵园,映入眼帘的是纪念广场。纪念广场可容纳数千人举行缅怀活动,北侧端立着一面烈士纪念墙,正面镌刻着巨型英雄浮雕,浮雕展现的是漯河历史上各个时期的英雄人物;背面是市烈士陵园重建题记,记录了市烈士陵园的变迁历史、重建后的建筑格局及各个时期的代表人物。
烈士纪念墙的北侧,是陵园内最引人注目的市革命纪念馆。浅灰色外墙的革命纪念馆肃静淡雅,周围环种松柏绿植。这里是以党史、军史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用丰富的展品,包括烈士生前使用过的生活用品和一些历史文物或仿制品及展板,生动展示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下沙澧河畔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
英灵长存,精神不死。市烈士陵园党支部书记、主任张素贤告诉记者,市烈士陵园内的有名烈士墓分布在革命纪念馆的东、西两侧,共安葬着85位有名烈士。
纪念馆正北侧的无名烈士墓,墓冢呈圆形,高1.03米,周长17.21米。墓冢造型是1948,也就是漯河的解放时间,里面安葬着为漯河解放而英勇献身的117位革命烈士。
在烈士墓区,分别建有两个纪念亭,亭内立着朱德题写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碑和宋任穷题写的“赵伊坪纪念碑”,遒劲有力的金色大字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1948年漯河解放后,根据豫西二地委指示成立了中共漯河市工作委员会,接着漯河建市,从此掀开了新的篇章。多年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漯河人民积极发展生产,奋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漯河由一个破烂不堪的小镇,发展成为一个充满生机与活力的现代化宜居城市。
记者了解到,市烈士陵园始建于1959年,前身是郾城县烈士陵园,2004年更名为漯河市烈士陵园,2015年重建,由纪念广场、革命纪念馆、烈士墓区三部分组成。
建园以来,市烈士陵园组织开展各类缅怀纪念和参观活动5000多场次,接待服务参观瞻仰群众280万人,在全社会营造了浓厚的崇英敬烈氛围。
近年来,市烈士陵园充分发挥弘扬英烈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主阵地作用,结合“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党史学习教育等,积极组织开展清明祭英烈、烈士纪念日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祭扫烈士等活动,搭建社会各界开展爱国主义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党史教育的平台。近两年来,市烈士陵园组织开展各类缅怀纪念和参观活动1000多场次。市烈士陵园先后被命名为“河南省中共党史教育基地”“河南省国防教育基地”“河南省大中小学生德育基地”“河南省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等,被评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
革命纪念馆 展现百年奋斗史
陈列丰富的市革命纪念馆,是我市集党史宣传、市情教育、光荣传统教育于一体的场所。馆内以图文并茂和实物的形式展示了1919年到2021年期间漯河地区发生的巨大变化,充分展现了和平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激发了人民群众热爱祖国、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豪迈情感。
张素贤介绍,革命纪念馆的主题内容分为三大部分,分别为争取人民解放、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实现中国梦,客观真实地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漯河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的过程,全方位、多角度、分层面、立体式、有重点地展现波澜壮阔的漯河革命历史,集中展示了赵伊坪、谷迁乔、沈东平、葛洪臣、李海欣、王焯冉等英烈的光辉事迹,同时有重点地反映了新中国成立后,漯河人民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以及改革开放中取得的巨大成就。
走进气势雄伟的市革命纪念馆,记者跟随讲解员,重温漯河发展的辉煌历史。
纵观漯河历史,漯河一直是战争之重地,英雄汇集之良所,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和厚重的历史文化。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后,中国又处于北洋军阀统治的黑暗时期,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加深。反帝反封建的五四运动爆发后,漯河进步师生积极响应,勇敢斗争。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后,首先集中力量发展工人运动。1923年1月31日,党的工运领导人李汉俊、陈潭秋、恽代英、林样谦、施洋等在郾城车站,发表以“争人权、争自由、保护劳工、打倒军阀”及“成立京汉铁路总工会意义”为主题的演说。
1925年2月,京汉铁路党组织和总工会委派共产党员周天元到郾城车站,开展党的活动,领导工人运动,并于当年3月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郾城车站支部。郾城车站支部直接接受京汉铁路党组织的领导,周天元任支部书记。由此,中国共产党在漯河的第一个组织正式建立。从此,中国共产党开始在漯河这块土地上有组织地领导人民群众进行伟大的革命斗争,漯河人民的革命斗争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随着郾城车站支部的成立,中共临颍支部、中共郾城县委、中共舞阳支部相继成立。周天元、蒋先云革命早期英烈,都曾在漯河播下革命的火种。
1927年,蒋介石、汪精卫背叛革命,国共两党关系破裂,国民党下令查封、解散革命组织和进步团体,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革命人士,中国共产党被迫奋起开展武装斗争,漯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一系列武装反抗斗争。韩庄农民斗争、下澧河兵变和红九军的建立、豫中秋收武装暴动,都在漯河革命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谷迁乔、宋盘铭、曹舒翔等沙澧儿女,都为革命流尽了最后一滴血。
全民抗战爆发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漯河人民奋勇反抗侵略者,英勇杀敌。郾城抗日游击队、叶舞支队令敌人闻风丧胆,抗日英雄沈东平、赵伊坪名垂华夏。1945年8月15日,日本战败投降,漯河成为全国十六个受降点之一。为铭记这段历史,扬眉吐气的漯河人民集资修建了受降亭,并详细记述了受降的经过。
馆内的革命烈士英名录墙上,记录的是近代以来为了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献出宝贵生命的1308位漯河籍英雄。
革命画卷波澜壮阔,英雄事迹感天动地。在市革命纪念馆,无数人从心灵上得到了洗礼,从精神上得到了升华。在这里,人们看到了革命先烈矢志不移的英勇事迹,看到了无数革命志士的无私奉献,看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漯河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绚丽画卷,坚定了坚决跟党走、建设民主富强国家的信心。
抓好阵地建设 弘扬英烈精神
无论距离有多远,信仰的力量总能传递到人们心里。
无论是清明节,还是抗日战争胜利日、烈士纪念日、“七七事变”纪念日、国庆节,敬仰英雄的人都会从四面八方来市烈士陵园,参观革命纪念馆,追忆艰苦卓绝的革命岁月。
“作为红色文化的传播者,我觉得我的工作很有意义,身上的担子很重。每次讲解,我都深怀敬意,以饱满的热情为参观者尽可能详细地介绍纪念馆内的每一幅图片、每一段文字背后的故事。”市烈士陵园讲解员贾妍奇说。
“我们除了做好讲解服务工作,还加强了烈士纪念设施规划建设和保护管理,烈士纪念设施红色教育功能得到全面提升,着力打造了以市烈士陵园为主体的烈士纪念设施红色教育中心。”市退役军人事务局三级调研员张一峰说。
据介绍,市烈士陵园认真维护烈士纪念馆、烈士墓等各类纪念建筑设施,保持烈士墓区整洁、肃穆,墓碑碑文字迹工整、记叙清晰;对园区及周边环境卫生进行彻底清扫,按时冲洗广场及东、西文化长廊,清理干枯鲜花,修剪并浇灌广场柏树及园区内绿植,搬运沙子填铺草坪凹陷,缝补人工草坪保证地面平坦,阴雨天气铺上塑料膜布保证祭扫地面整洁。
每到清明节、烈士纪念日等重大祭奠节日,市烈士陵园都做好烈士祭扫服务以及烈士家属的接待工作,为祭扫群众准备免费鲜花、湿巾、雨伞、姜茶、常用药品等,及时根据天气、祭扫的人数等进行统筹安排。特别是在祭扫高峰时期,市烈士陵园在园区广场设立接待登记处、引导牌,为祭扫群众在安全防护、场地布置、登记接待、信息咨询、组织引导、仪式主持、讲解服务等方面提供细致入微的服务。
疫情防控期间,市烈士陵园准备了口罩、测温仪、酒精、消毒液、纯净水等,除做好入园登记工作外,还提醒参加祭扫和纪念活动的人员佩戴好口罩,保持安全距离,逐个测量体温,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确保安全祭扫。
2021年2月,国家公布卫国戍边英雄事迹以来,市烈士陵园深入挖掘卫国戍边英雄王焯冉烈士事迹,联合中央电视台、河南电视台和漯河电视台全方位、多渠道报道英烈事迹;设计制作王焯冉烈士宣传板面,公布市烈士陵园祭扫服务电话和地址,开通便民热线,制作祭扫服务手册,通过预约登记、短信提醒、错时祭扫等方式对祭扫人员进行分流。2021年清明节前后,市烈士陵园接待实地祭扫缅怀英烈群众15万人次,代祭扫200余场次,敬献鲜花上万束,讲解1000余场,栽种各单位捐献松柏36棵。
据了解,受疫情影响,今年清明节,市烈士陵园暂停了现场祭扫服务并创新开展线上祭扫服务。同时,市烈士陵园发出“2022·奋进·网上祭英烈”倡议书,在官网、微信公众号上新增网上祭扫页面和链接窗口,设计上线网上祭英烈H5小程序,方便群众网上祭扫。活动期间,15万人以网络献花的方式参与网上祭扫,有800多万人在中华英烈网上为王焯冉烈士献花、留言。代祭扫服务中,市烈士陵园为每座烈士墓擦拭墓碑、敬献鲜花、拍摄照片、给烈属打慰问电话,并将代祭场景以照片、视频形式,通过微信发送给烈士亲属。
为了引导广大青少年继承先烈遗志,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今年,市烈士陵园还开展了“致敬英雄”系列宣传活动。其间,市烈士陵园开展的英烈事迹大讲堂“五进”活动,即进社区、进农村、进学校、进政企、进军营,共组织宣讲11次。志愿宣讲团精心选取谷迁乔、赵伊坪、王焯冉等建党百年来不同时期的烈士,为党员干部及孩子们讲述英烈事迹和中国共产党百年来的发展历程,弘扬优秀革命传统,激发爱国热情,努力在全社会营造崇尚英雄、学习英雄、争当英雄的浓厚氛围。
此外,市烈士陵园还高标准抓好烈士纪念设施数据核校工作,强化烈士纪念设施数据核校工作成果运用,对烈士纪念设施进行信息化、数字化、动态化管理。
“去年的烈士纪念日,市烈士陵园成功实施烈士纪念设施数字化展示,并全程直播了我市向人民英雄敬献花篮仪式。”张素贤说,“未来,我们将在做好各项服务保障工作的同时,创新方式讲好红色故事,弘扬英烈精神,在全社会营造崇尚英烈的浓厚氛围,让大家从回溯历史、缅怀烈士、传承精神中激发奋进力量,让革命精神薪火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