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郾城卫生疗养院与红十字会联合成立的救护队在抬送伤员。市中心医院供图
■本报记者 杨三川
第七章
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郾城卫生疗养院与红十字会联合成立救护队,以护士学校的青年学生和医护人员为主体,进行日常急救训练,参与救援。
自1939年起,日军飞机不断轰炸郾城,造成很多平民受伤。首次大规模轰炸后,郾城卫生疗养院一天就收治了100多名伤员,疗养院的草坪和走廊躺满了伤员。医院的设备被炸坏,为了抢救伤员,医生只能用煤油灯照明,彻夜进行手术。郾城境内的大多数桥梁、铁路、公路被炸断,通讯中断,医院无法得到补给。
因战火蔓延,伤员数量不断增加。当年5月,郾城卫生疗养院门诊每天接诊200多名伤员,住院病人约90人。1940年,伤员依旧有增无减,门诊每半天接诊100~150人,日均住院伤员约120人,远超疗养院的接诊能力。为了收治更多伤员,郾城卫生疗养院工作人员将餐厅和护士学校的教室都改成了临时病房。
1941年1月28日早上,疗养院遭受了最严重的一次轰炸,飞机在郾城上空盘旋,院子里被炸出弹坑,几乎所有门窗的玻璃都被震碎。为了安全,疗养院将大部分工作人员和伤员转移到乡下,只留下少数人驻守院区。
1943年,郾城卫生疗养院在漯河车站附近的大新街购买一栋楼房用于开办门诊。1944年春,日军攻占漯河,疗养院、护士学校及医护人员的住所均被日军侵占,工作人员被迫逃到乡下,还有部分工作人员逃到南阳西峡,后又辗转到西安。
1945年8月15日,日军投降。漯河作为中国战区16个受降区之一接受日军的投降。第五战区司令长官刘峙在漯河主持侵华日军受降仪式,受降长官部就设在郾城卫生疗养院。
在抗战中,郾城卫生疗养院的护士培训班一直坚持开办。1937年,开设了两个家庭护理学习班,一班有30人、二班有27人。教材为《健康保健和家庭护理》,由资深的医生和护士从相关文献里摘抄适合教学的图表、数据汇编而成。教材使用了一套彩色图表,用来讲授生理学和解剖学。疗养院护士长兼护士学校校长格林对学员要求十分严格,对护士的仪容仪表、病房的卫生都有明确规定,时常戴着白手套检查病房卫生。1941年,有11名护士学员毕业,其中6名男护士、5名女护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