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11月8日是中国记者节。新时代新征程上,广大新闻工作者使命光荣、重任在肩。让我们一道重温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嘱托,靠好的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不断创作出优秀作品,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始终做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
体验,是最好的实践。在第二十三个记者节前夕,本报记者深入行业一线,亲身体验那些坚守在平凡岗位上默默付出的人们的工作。
任劳任怨 维持秩序
记者(右)和保安在巡逻。
图片由本人提供
■本报记者 杨 光
11月6日早上7点,在沙澧河风景区红枫广场,记者穿上保安准备的反光背心,和他们一起开始巡逻。
上午8点左右,景区人流逐渐多了起来。在嵩山路沙河桥下,十多名文学爱好者正在这里朗诵诗词。看到有人没有戴口罩,保安大队大队长陈金营示意记者上前提醒。
“阿姨,疫情期间请戴上口罩。”听到记者的提醒,没有戴口罩的市民赶紧拿出口罩戴上。
在泰山路沙河桥下,有一名市民正在钓鱼。记者和保安一起劝说,钓鱼者主动离去。“以前,沙澧河风景区两岸垂钓者成群。如今,风景区已经划为禁渔区,钓鱼的人少了。”陈金营说。
有不少孩子在红枫广场的沙滩玩耍,安全问题显得特别重要,记者决定在这里进行一个小时的值守。上午11点,市民孙阿姨告诉记者,她的孙子在沙滩附近跑着玩,不知道去哪儿了,希望保安帮忙寻找。记者立即加入寻找孩子的队伍。最终,大家在沙滩东北角200米处一片松树林边找到了孩子。
下午1点,上午班的保安结束工作。记者跟随保安队员在红枫广场辖区来回巡逻六趟,提醒30多名市民戴好口罩,制止了十多起不文明现象。
“这只是我们日常工作的一部分。景区300多名保安分为三班,从早到晚都在处理各种琐事。”市沙澧河城市管理综合监察大队队长王艳丽介绍,保安们任劳任怨,认真维护着景区秩序,让游客多了一道安全防线。
精心备菜 服务市民
记者在卖菜。
图片由本人提供
■本报记者 王嘉明
“我20分钟后到市场。”11月5日凌晨5点,记者收到王丽恒的微信后,马上赶往源汇区受降路农贸市场去找她。王丽恒是受降路农贸市场内的一名商贩。为了尽快适应卖菜的生活,记者提前一天就去农贸市场拜过师,王丽恒便是记者的师傅。
凌晨5点30分,受降路农贸市场里已经灯火通明,商贩从四面八方赶来采购菜品。“走,我带你去附近转转。”记者跟随王丽恒到批发商贩那里进货。“今天的芹菜怎么样?”王丽恒一边问,一边快速地向下一个摊位走去。“知道了。我一会儿去拿。”“梅豆角今天有吗?我要一袋。”王丽恒砍完价,提起货,便去了下一个摊位。记者跟随王丽恒一口气逛了几个批发摊位,把需要的菜买齐后,便回到卖芹菜的商贩那里,挑选完芹菜,又回到市场自己的摊位。
“上午8点左右,买菜的市民会慢慢多起来,有些中老年人习惯早起,所以还是得早做准备。”王丽恒一边说,一边整理着蔬菜。同时,还在本子上记录着需要送往各大超市与饭店的菜。见状,记者搬起整筐的蔬菜往摊位上摆货。
8点左右,市场里又慢慢热闹起来,各摊位前的人气旺了起来。大家你一言、我一语的询问着价格。一拨一拨的顾客接踵而来,王丽恒有些忙不过来了。记者连忙上前接待顾客,给顾客打包蔬菜。虽然提前做了一些功课,但记者遇到顾客询问菜价时,还是显得手忙脚乱。
“你家这个小徒弟业务不熟啊。”还好来买菜的都是邻居。就这样,记者和王丽恒一直忙到下午1点多才收摊。
认真负责 完成采样
记者(右)和医护人员为市民采样。
图片由本人提供
■本报记者 朱 红
11月5日早上7点,记者来到海河路工行家属院核酸采样点,体验“大白”的核酸采样工作。
在郾城区沙北医院医护人员康华丽的帮助下,记者穿上防护服,戴上防护口罩、防护手套、面罩等。“头发要全塞进帽子里,手套要戴两双,两双都要把防护服的袖口束缚进去。”康华丽一边说,一边帮助记者整理着。尽管当天的气温不算高,但穿上密不透风的防护服后,记者感觉透不过气来,很快面罩上就有了一层水汽,防护手套里也有了些许汗水。
“你帮我把采过样的棉签装入小管里吧。你看,每个棉签的这端都有一个折口,放在小管口处,用小管的瓶盖一压就断了,采过样的棉签就进入了小管里。”康华丽说着,把采样棉签递给记者。记者按照她教的做了起来。
从早上7点到上午10点,记者和医护人员在工行家属院核酸采样点共采样近1500份。
“我们最大的感觉就是累和困,但只要一想到我们在一线坚守,为的是老百姓的安全,守护的是我们的城市,瞬间就会提起精神,觉得再苦再累都值得。”康华丽说。
不辞辛苦 清洁家园
记者在擦洗果皮箱。
图片由本人提供
■本报记者 于文博
作为城市“美容师”,环卫工人用汗水为市民创造了干净的环境。11月6日,记者亲身体验了环卫工人的工作。
早上7点多,记者来到市区老街中段,环卫工人马号林是记者的师傅。
7点30分,记者穿上工作服,拿上清洁工具,在马号林的带领下,开始了工作。第一步,记者要对负责路段进行巡视保洁,将纸屑、塑料袋等垃圾清扫干净,确保路面整洁。
马路上的垃圾各种各样,打扫起来并不容易。一些垃圾散落在快车道上,记者要等在路边,趁着没有车辆的间隙,迅速清扫干净。
在马号林负责的路段上,有三个果皮箱需要清理擦拭。记者先在附近的公厕内接上一桶清水,然后将果皮箱打开,把内胆中的垃圾清理干净,再将内胆清洗一遍,最后用抹布将果皮箱里外擦拭一遍,把内胆放回果皮箱,关好箱门。果皮箱内有各种垃圾,纸屑、口罩、装有食物残渣的塑料袋、竹签等,其中一个果皮箱内还有液体垃圾。马号林提醒记者,清理这些垃圾时要小心一些,防止手被划伤。第一次清理果皮箱,清理一个记者就花费了二十多分钟。三个果皮箱清理完,记者花费了一个小时。
10点左右,第一遍保洁结束。记者和马号林稍事休息后,整理了一下清洁工具便开始了又一轮的工作。上午的工作持续到12点。下午2点,记者跟随马号林再次投入了工作中。
一天的体验,记者感受到了环卫工人的辛苦。希望广大市民能珍惜环卫工人的劳动成果,增强环境保护意识,让环卫工人少弯一次腰,少一点儿辛苦。
铃声响起 责任在肩
记者在接电话。
图片由本人提供
■本报记者 尹晓玉
11月5日,记者走进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接警大厅,体验接警员的工作。
当天晚上7点,记者走进市公安局110指挥中心接警大厅,监控系统的电子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市区各主要路口和路段的交通、治安等情况。
为了进一步了解、体验接警员的工作,记者找到资深接警员高博,向他学习。跟着高博现场学习了近3个小时后,记者打开接警单的录入界面开始体验。记者刚坐下,接警铃声就响了。“您好,漯河110,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说出第一句话,记者不禁紧张起来。“我是山西人,刚才我儿子用别人的电话打给我,说他人在漯河,车钥匙和手机都丢了,说完就挂了电话,现在联系不到他。”“您儿子多大年龄?他打电话用的号码是多少?”在高博的指导下,记者一一询问报警人有关情况。电话挂断后,记者立即拨通报警人提供的电话,确定其儿子打电话的位置,将警情录入系统,并派送给相应的辖区派出所。
整个过程记者都处于高度紧张状态。“群众遇到困难想起来打110,说明他信任公安机关,我们就要尽最大努力及时提供帮助。”高博说,接警员的工作看上去简单,但要求很高,需要具备一定的心理素质、沟通能力,要对漯河的道路、辖区划分等要非常熟悉,否则无法正确派单,会耽误警情处理。
每一个接警员的背后,都有着不为人知的辛勤付出。一年365天,每天24小时,他们默默坚守,为“平安漯河”贡献光和热。
精细管理 温情服务
■本报记者 张玲玲
11月6日,记者来到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支队召陵大队,体验城市管理员的工作。
上午8点,记者来到市城市管理综合执法支队召陵大队时,城管队员已签到完毕。副大队长赵瀚安排完当天工作后,正在电脑前了解案件处理情况。“我们是综合执法,24小时值班,全年不停,涉及工地监管、市容管理、餐饮店油烟治理等,接到投诉案件要及时调查、回复。”赵瀚说。
“你有新的案件,请查收。”说话间,电脑里传来了一条语音提示。打开图片,只见上面显示的是英杨农贸市场西的广场上有流动商贩。看到信息后,赵瀚戴上执法证,拿上执法记录仪,带领记者和天桥中队中队长李科、队员吴杰雨一起赶往现场。
到达现场后,赵瀚和吴杰雨负责与门店店主沟通,李科则进行拍照、上传。由于该门店前摆放的东西较多,赵瀚、吴杰雨和记者一起帮店主搬挪物品。
9点10分,记者随他们前往英杨农贸市场处理案件。一路上,赵瀚和李科等人不时看一看道路两边是否有占道经营现象。途中,有一个流动商贩在人民路与金山路交叉口沿街叫卖,执法人员随即将其劝离。
9点30分,记者和赵瀚他们来到人民路一处工地进行例行巡查,查看施工现场是否达到六个百分百扬尘防治标准;10点,在英杨农贸市场劝离流动摊贩,并处理案件;10点05分,赵瀚的手机又收到一条提醒:人民路烟厂花园站牌处有流动摊贩;10点20分,在去处理案件的途中,归整人民路路边乱停乱放的共享电动车。
半天下来,记者随执法人员不停地上车、下车、走路、劝解,但看到所到之处问题都得到了解决,心里颇感自豪。
“作为一名基层城管人,工作性质决定了我们就是在路上。虽然我们的工作繁杂,但走在路上,看到自己负责的区域整洁有序,就很有成就感。我们会继续努力,为城市管理做出更大的贡献。”赵瀚的话说出了城管人的心声。
图片由本人提供
记者在摆放共享电动车。
真情陪伴 温暖老人
记者陪老人下跳棋。
图片由本人提供
■本报记者 齐国霞
11月6日早上7点40分,记者走进万安老年公寓。经过严格扫码、测温、登记、消毒并做好防护后,记者穿上护理围裙来到八楼。此时,老人们已吃过了早餐,有的在锻炼身体,有的在聊天,还有的在看电视。记者走进徐爱荣老人的房间。这位89岁的老太太精神矍铄,一说话就笑,让人感觉亲切无比。
按照护理人员的工作流程,记者拿起拖把,把室内的地板认真地拖洗一遍,又仔细地擦拭桌椅、床头等处。随后,和老人一起为花草浇水。看到记者忙个不停,徐爱荣老人招呼记者休息一会儿,陪她下跳棋。
看到送到的报纸,徐爱荣老人请记者给她读新闻。记者为老人读报时,国际国内大事简略读,有意思的事情详细读。老人听得很认真,不时和记者分析一下新闻中的人和事。
不知不觉,时间到了上午11点30分,老人该吃午饭了。出于疫情防控需要,老人们不能到餐厅集中用餐,午餐由护理人员用餐车送到各楼层。
当天的午饭有大米饭、茄汁面、全家福菜、蒸无刺龙利鱼和水果粥等。徐爱荣老人要了一份茄汁面,还有蒸无刺龙利鱼和水果粥。记者把饭菜端到小餐桌上,请老人慢用,然后利用这段时间到卫生间打扫卫生,为老人洗刷换洗的鞋。等老人吃过饭,记者帮老人洗好碗,让她准备午休。
记者与她依依不舍地道别。“今天累着你了吧?谢谢你陪我,我可开心啦!”徐爱荣老人说,“其实护理人员平时比这还要辛苦。”
热情周到 服务顾客
记者在摆放蔬菜。
图片由本人提供
■本报记者 杨 旭
11月6日,记者来到市区千盛百货超市,用半天时间感受了理货员工作的酸甜苦辣。
当天早上7点20分左右,记者如约来到超市。店长张静为记者安排的岗位是生鲜区理货员。按照惯例,7点30分,理货员要召开简短的例会。店长总结了前一天的工作情况,并安排当天的工作,最后鼓励大家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工作。
例会结束后,记者跟随工作人员到冷库,将一箱箱蔬菜、水果搬运到超市内,再摆放到货架上。随后,记者开始挑拣商品,将品质欠佳的剔除。由于蔬菜、水果的价格每天随市场行情变化而波动。记者还对部分商品的价格标签进行了更新。
8点30分,超市开门迎客后,理货员的工作并没有结束,还要为顾客提供导购服务。“你们这里有螺丝椒吗?”“冬桃在哪里?”总有顾客向记者咨询商品的摆放位置。超市的第一批顾客往往是老年人。他们更看重商品的价格。记者耐心为他们介绍当天的所有特价商品。
此外,眼下正是疫情防控的关键时期,理货员还承担着提醒顾客戴好口罩的任务。看到有顾客未正确佩戴口罩,记者便会立即上前提醒。
下午1点,当天的工作结束。长期坐在办公室对着电脑工作的记者一时难以适应理货员这个快节奏的工作。长达5个半小时的站立让记者感觉精疲力竭,而其他理货员却表示习以为常。通过体验,记者切身体会到超市舒适、便捷的购物环境离不开理货员的辛勤付出,不得不让人对这些平凡的劳动者心生敬意。
一丝不苟 美化城市
记者在修剪绿化带。
图片由本人提供
■本报记者 范子恒
11月7日上午,记者来到嵩山路与辽河路交叉口的绿化带,走进园林工人工作的地方,体验他们的工作。
工人们正在为绿化带修剪造型。只见工人们双手握着园林绿篱修剪机,相互配合,对着长长的冠木墙开始修剪。“绿墙要‘整容’到位很不容易,需要五六名工人相互配合。修剪、观察对齐、打扫、补漏,缺一不可。”园林工人王东安师傅说,“为了保持植物高度一致,几名工人的绿篱修剪机握持的角度必须时刻保持一致。”
记者拿起绿篱修剪机,就感觉修剪机抖得厉害,需要用力紧握着,光拿着就有些拿不稳,更别说用它修剪绿墙了。不到十分钟,记者就出了一身汗,同时也被灰尘、树叶碎屑和散发的汽油味熏得吃不消,但园林工人们依旧稳步向前。
看似轻松的工作,记者做起来颇有些费劲,才体验了不到二十分钟,就因为手臂发酸而败下阵来。“初次接触这项工作的人,一天工作下来手连筷子都握不稳。”王东安师傅说。
坚守岗位 守护平安
记者在路口值守。
图片由本人提供
■本报记者 张丽霞
11月6日,记者走近交警,体验他们平凡却不普通的工作。
下午2点,在市区嵩山路与辽河路交叉口东北角丹尼斯岗亭,市交警支队秩序管理大队嵩山路中队李梦月整理着装准备上岗。
2点10分,上岗时间到。“我已上岗”“我上岗了”……岗亭的对讲机里传出各个路段交警上岗的报到声。记者跟随李梦月在路口站定后,正赶上南北方向的绿灯,只见行人和非机动车依次通过,秩序很好。
“我想去黄河广场,该怎么走?”“我往西边去,走这里不是逆行吧?”有序指挥交通的间隙,记者还要不停地为市民指路和讲解。
体验期间,有几名外卖骑手斜穿马路,且骑行速度较快。“像他们这样既违章,自身又不安全,咱们有啥管理办法吗?”面对记者的疑问,李梦月说:“他们赶时间,边看手机边接单,挺不容易的。但交通安全是大事,我们除了警示教育,还会根据他们的编号反映到他们所在的公司,通过公司的安全教育进一步强化他们的安全意识。”
体验将要结束时,一位正在等红绿灯的大爷说:“无论刮风下雨,交警一直都在,他们值得我们尊敬。我们应该理解、支持他们的工作,从自己做起,遵守交通规则。”
体验的时间虽有限,但让记者感受到了交警平凡工作中的不平凡。正是他们守护,才让我们的出行更安全、更畅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