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
本版新闻列表
 
上一篇  下一篇
2022年12月16日 星期
产业链链相通,要素环环相扣,利益共同体相互赋能,抗风险能力全面提升——
“三链同构”打造完善丰满绿色食品产业生态


开栏的话

今年以来,在疫情反复冲击、外部环境影响、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背景下,各级各部门拉高标杆、加压奋进,难中求突破、难中求进位,我市主要经济指标稳居全省第一方阵,在现代产业体系构建、科技创新、重大项目建设、优化营商环境等方面打造了不少工作亮点、形成了漯河特色,交出了“奋勇争先、更加出彩”的漯河答卷。今日起,本报开设《奋进正当时 砥砺再扬帆》栏目,推出系列报道,对我市一年来亮点工作及五年来重点工作进行报道,全面展示各行各业锚定目标任务、坚持“八个坚定不移”、推动“八个高质量发展”、实现“单项工作争第一、整体工作创先进”的生动实践,讲好漯河争当全省“奋勇争先、更加出彩”排头兵的故事。

■本报记者 张晓甫

2022年中国农民丰收节河南省主会场活动9月在临颍县皇帝庙乡商桥村举行,通过高效设施农业集群、智慧农业种植区等“农食融合、三链同构”的丰富业态,向人们展现了中原大地丰收时节硕果飘香的幸福图景,令人充分感受到科技将为农业发展带来更多可能。

近年来,我市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延伸粮食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打造供应链”的重大要求,细化为47条具体工作举措,用系统观念打破三次产业界限,持之以恒地抓47条落实,目前食品产业创造了全市规上工业增加值的50%、营收的60%、税收的70%、利润的80%,漯河食品产业先后跨越营收1000亿元、2000亿元台阶,成为河南万亿食品产业集群的重要支撑。

稳粮增收 坚持优质高效导向

粮食种植面积常年稳定在410万亩以上,近三年粮食种植面积平均每年增加2万亩以上;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01.2万亩,占全市农田总面积的70.6%,高标准农田设施三级网格化管理和“一长三员”管护经验全省推广;建成种子繁育基地16万亩,25个农作物新品种通过审定和国家登记,取得国家植物新品种权保护授权19项。

“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推动良种繁育、粮食种植、收购仓储、面粉加工、食品生产等五个环节深度合作、接单供给,形成‘五级订单’模式,实现了‘优粮优种、优粮优收、优粮优储、优粮优加、优粮优销’。”市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我市通过一系列激励措施,提高农产品对食品工业的适配性,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生产示范基地优质小麦由政府统一按照食品生产加工企业需求给予购种补贴,中标企业供种后与合作社或农户签订小麦收购协议,收购价格每斤高于市场价0.1元~0.2元,种粮农户每亩增收100元以上。目前,全市优质专用小麦种植面积达123万亩,占麦播总面积的51.7%,位居全省前列。

加工增值 坚持全链发展模式

我市紧紧抓住“粮头食尾、农头工尾”,大力培育龙头企业、产业化联合体,打造链条完备、效益突出的现代农业全产业链,促进一产往后延、二产两头连,构筑三个产业融合发展新格局。(下转02版)


上一篇  下一篇
豫ICP备05015908号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编号41120181101
Copyright© 2002-2018 漯河日报社版权所有 未经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 建议分辨率1024*768 IE6.0下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