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 丹
用“红色钥匙”解锁“三无”楼院治理难题,打通农村基层党员学习教育“最后一公里”,实施“百名头雁、千名雏雁、万名先锋”育强工程……在我市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总有一面旗帜指引着方向、鼓舞着士气、凝聚着力量。
那是一面鲜红的党旗,让全市上下的力量为之凝聚,为沙澧奋进新征程指明了方向。近年来,我市全面落实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持以党的建设高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高质量,持续营造学的氛围、严的氛围、干的氛围,为谱写新时代漯河奋勇争先、出彩添彩的绚丽篇章提供坚实保障。
党建赋能 打造坚强治理主轴
走进召陵区天桥街道棉麻小区,记者眼前一亮:小区各处墙面干干净净,宽阔整洁的道路旁,景观绿植修剪整齐……耄耋老人余润华是棉麻小区最早的一批居民。提起小区现在的情况,他感慨万千:“你是没见过俺们小区以前的样子,‘脏乱差’不说,人员随便进出,根本没有安全感可言。现在好了,小区居民刷脸才能进来,多规范呀!”
棉麻小区发生的变化只是我市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持续健全城乡基层治理组织体系,坚持以党的建设为引领、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引导各方面积极参与基层治理,着力补短板、强弱项,破难题、激活力,奋力书写“中国之治”的漯河答卷。
在城市社区,我市以发挥党组织作用为切入口,集中开展党建引领“三无”楼院治理,积极推行“一联四帮”,实现服务、管理双下沉。对994个“三无”楼院进行改造,并实现了有组织领导、有单位分包、有管理队伍、有人防物防的“四有”目标。通过“红色物业”创建工作,推动1588个居民小区实现物业全覆盖。
在农村基层党建上,我市持续深化以“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增强村级党组织发展活力、增强党员干部服务群众能力”为主要内容的“三增”行动,推动村级资产保值增值。全市1269个村均有了集体经济收入,年收入5万元以上的1178个,占比达92.8%,为乡村治理提供了坚实保障。
“大河有水小河淌,改革红利大家享。齐心协力谋发展,乡村振兴动力强。”源汇区干河陈街道姬崔村会议室里,村民安国顺领到分红款,即兴作了首打油诗,引得在场的村民连声叫好。昔日面朝黄土背朝天,今日多元发展当股东。按照“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村民变股东”的“三变”发展思路,姬崔村成立了集体所有制企业。如今,姬崔村的集体资产达3.2亿元,姬崔村闯出了一条村民一起致富的新路子。2015年至2020年,姬崔村共为605名村民股东分红1500余万元。可以说,姬崔村步入了“壮大集体经济,群众共同富裕”的良性发展轨道。
凝心聚力 响鼓重槌攻坚克难
在疫情防控、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大战大考”面前,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的充分发挥,都离不开有力有效的党建工作。
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责任。战“疫”中,无论是医疗救治一线,还是基层社区卡点,党员都能挺身而出,当先锋、做表率,以高效的执行力确保疫情防控工作有序开展。今年以来,我市做实做细网格化管理体系建设工作,优化设置8625个网格,组建一支3.35万人的网格管理队伍,设置8974个疫情防控服务点,动员7.1万名党员干部向“疫”而行,积极参与防控服务点值守、核酸检测、人员排查等工作,构筑了抗击疫情的铜墙铁壁。
党建领航力量强,脱贫攻坚有方向。2011年以来,我市连续选派5批次2907名驻村第一书记。广大驻村第一书记充分发挥“抓支部、带支书”作用,对169个贫困村、58个软弱涣散村开展党建“体检”,围绕“抓好一个班子,找好一条路子,建好一个机制,打好一个基础”,逐村“解剖麻雀、把脉会诊”,开出“体检报告”,逐村建立整改台账,挂单限时整改。以“结对共建 抱团发展”为抓手,打破单位职能、行业壁垒,(下转0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