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4日,市长秦保强在市八届人大一次会议上作政府工作报告。
本报记者 张 佩 摄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七届人民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士提出意见。
一、本届政府及2022年工作回顾
市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以来,面对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交织叠加的风险挑战,我们始终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圆满完成了“十三五”规划和市七届人大历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十四五”实现精彩开局、现代化漯河加速奔跑。
——综合实力大幅提升。经济总量由全省第16位提升至第15位。人均生产总值突破7万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突破130亿元,总量由全省第16位提升至第15位。存贷款余额突破3000亿元。2021年生产总值增长9.1%、建市以来增速首次居全省第一位,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等主要指标增速全省领先,高质量发展综合绩效考核与评价均居全省第二位。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成为全国主食产业化工程示范市、中国快递示范城市、全国唯一五次获得国务院大督查通报表扬的省辖市,跻身中国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百强。
——产业生态完善丰满。围绕以食品为主导的“1+8+N”现代化产业体系,大力实施“六个打通”,食品产业生态实现系统性重塑、内涵式提升,产业规模突破2000亿元,“三链同构、农食融合”典型经验全国推广。与食品产业密切相关的冷链物流业迅猛发展,9家企业进入全国百强,3家企业进入全国自有运力50强,我市成为国家冷链物流基地承载城市。围绕提高农业生产与食品产业适配性建基地、育园区,高标准农田面积达223万亩,优质小麦种植面积达126万亩,培育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25个、市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20个,粮食安全责任制、“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连续三年位居全省前三,我市成为全省首家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市。
——发展活力加速释放。创新驱动发力突破,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年均增长18.9%,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到162家;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24%、44.4%。“放管服效”改革成效明显,累计取消调整行政职权1942项,非行政许可审批事项全部取消,营商环境持续位居全省第一方阵,市场主体突破40万户,万人市场主体密度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一位。开放水平显著提升,累计签约亿元以上项目808个,实际利用外资总量连续四年位居全省第一方阵。食博会累计签约项目249个、总投资1000多亿元。
——城乡面貌日新月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累计提升7.1个百分点。实施中心城区城建项目1172个,完成投资729亿元,平漯周高铁、周漯平高速、国道新107漯河段等一批多年想干的重大交通项目开工建设,“十字形”高铁、“井字形”高速立体交通网逐步成型。新建改造交通路沙河桥、白云山路沙河桥等桥梁15座、城市道路225公里,打通断头路41条、48公里,完成道路交口渠化30个,改造提升背街小巷1721条、老旧小区1201个。建成生态水系120公里、休闲健身乐道700公里以上,沙澧河大二期、幸福渠等一大批生态水系和上百座街头游园开园迎宾。中心城区集中供热从无到有、面积达875万平方米,雨污分流管网覆盖率达78%。创成1个国家级、4个省级“四好农村路”示范县区,连续5年被评为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市。生态环境实现根本性改善,跃升至全省第一方阵。
——民生福祉显著改善。财政民生支出保持在70%以上。办成省定市定民生实事50件、166项。舞阳在省级贫困县中率先脱贫摘帽,全市12.2万名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全部脱贫,169个贫困村全部出列,绝对贫困在沙澧大地成为历史。新增城镇就业22.5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7万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8万元、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中心城区三年新建中小学20所,新增学位5.2万个,建市以来规模最大、力度最强,义务教育超大班额彻底消除。心脑血管等10个区域医疗中心建成运行。城镇7.7万户住房困难群众实现安居梦,农村1.1万人搬出“忧心房”、住进“舒心房”。建成公共图书馆、文化馆110个,博物馆、美术馆、体育馆16个,城市书房42个,成为世界徒步示范城市、中国铁人运动健康城市。中心城区新能源公交车实现全覆盖,成功创建全国绿色出行城市、全省公交优先示范城市。在全省率先打响问题楼盘化解攻坚战,8万余户群众拿到不动产证和具备办证条件。中国青年志愿服务项目大赛获奖数量及质量连续5届全省第一。信访、安全生产工作连续三年位居全省第一方阵。省级双拥模范城创建实现“七连冠”。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深入推进,居民幸福感连续三年居全省第一位。
——政府效能不断提高。坚定不移把加强党的全面领导贯穿政府工作全过程各领域,深入推进学习型、创新型、法治型、务实型、廉洁型政府建设。扎实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深入开展“能力作风建设年”活动,执行力建设持续强化。自觉接受人大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和社会监督。高质量办理市人大代表建议1798件、政协提案2481件。
我们深入推进国防教育、国防动员、人民防空建设,扎实做好退役军人服务保障工作。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持续深化,宗教工作法治化水平不断提升。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科协、残联、青联、红十字会等群团组织更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统计、邮政、公积金、史志档案、广播电视、老龄、气象、慈善、援疆等事业健康发展,外事、侨务、港澳、对台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各位代表!刚刚过去的2022年,是本届政府的收官之年,也是经受严峻挑战、战胜多轮疫情冲击、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取得丰硕成果的一年。这一年,我们高效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构建完善疫情防控“应急+日常”机制,适时优化调整防控策略,坚决果断、以快制快,迅速扑灭多起疫情燃点,获得了社会各界好评。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公布进一步优化疫情防控工作“二十条”和“新十条”措施后,我们快速反应,及时调整工作重心,加强医疗救治资源配置,着力保健康、防重症,努力实现平稳转段,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斗中,全市上下尽锐出战、同心抗疫,从各级领导干部到基层防控一线的同志们不分昼夜、连续作战,5681个基层党组织、15万名党员带领群众排查防控,4.5万名机关干部下沉到村和社区,医护人员白衣作甲、逆行出征,公安干警和疾控人员争分夺秒、流调溯源,志愿者不怕危险、投身一线,广大市民众志成城、全力参与支持配合。在疫情防控最胶着、最紧张的时期,大家数着日子过,咬紧牙关坚持,一仗接着一仗打,打一仗进一步,每一天都很不容易,每一个人都很不容易,每一仗都有令人感动的故事和变化。正是现在,仍有一大批基层干部和医务工作者奋战坚守在一线,他们有的昼夜辛劳,有的舍小家为大家,有的带病坚持工作,守护着全市人民的生命健康。在此,向战斗在疫情防控各条战线、积极参与疫情防控的全市干部群众,特别是广大医务工作者,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一年来,我们认真贯彻党中央“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大要求,全力以赴保市场主体、保就业、保民生、保稳定,稳住经济发展基本盘,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
——发展态势强劲有力,主要经济指标增速位居全省前列。坚持防疫生产双线嵌合,在全省率先出台稳增长45条举措、26条“补丁政策”和60条接续政策,(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