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齐国霞
腊月廿三是北方传统的小年。这一天,按照漯河习俗,人们要走干亲、炕锅盔、买灶糖、祭灶王。从这天开始,年味越来越浓,“春节模式”正式开启。
说起过小年的习俗,对漯河民俗文化颇有研究的我市老作家马文告诉记者,腊月廿三漯河有祭灶神的习俗。据民间传说,每年腊月廿三,灶王爷都要上天向玉皇大帝禀报人间善恶,让玉皇大帝赏罚。因此送灶时,人们要在灶王像前的桌案上供放糖果,贴上祭灶对联。相传灶王最初只管火,后来受玉皇大帝委派成为家庭监护神,被封为一家之主。他没有庙宇,只有一张画像(木板印制的年画)贴在灶墙上,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或“东厨司命主,南方火帝君”的对联,横批是“一家之主”。到了大年三十晚上,灶王爷还要与诸神回到人间过年,那天还有“接灶”“接神”的传统仪式。
“祭灶时要摆上麻糖及一些果品。麻糖是用大麦发酵糖化而成的食品。据说是让灶王吃了嘴甜,也有传说是为了粘住他的嘴,叫他上天光说好话、不说坏话。”马文告诉记者,漯河人至今还沿袭着把麻糖当零食吃的习惯。
除了传统的祭灶,在漯河,腊月廿三这天还有一个重要的习俗,就是孩子要去干爹、干妈家过小年。这天孩子要早早起床,穿戴一新,拿着父母准备好的礼物去看望干爹干妈。这礼物是很有讲究的,除了带一些过节的礼品,最重要的是一只大公鸡。这大公鸡是孩子的家人在集市上千挑万选出来的,据说鸡冠越大、颜色越红,就说明孩子的运气会越好。
“北方人过小年的习俗都差不多。”马文说,过了腊月廿三以后,春节越来越近,人们开始打扫庭院、居室,清除家里的积垢,添置新衣,置办年货,制作节日食品,一直要忙到除夕,有“廿三祭灶官,廿四扫房子,廿五磨豆腐,廿六去割肉,廿七蒸枣山,廿八贴年画,廿九买点酒,大年三十吃饺子”的民间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