漯河市奥昌迈得医疗设备生产项目开工仪式现场。
智能制造产业异军突起。图为源德福科技机械臂冲压车间。 本报记者 焦海洋 摄
大参林医药产业园自动化生产车间。本报记者 焦海洋 摄
商贸物流产业发达,现代服务业繁荣。图为我市最大的城市综合体——昌建广场。 本报记者 焦海洋 摄
迪信通5G智能制造产业园一角。
投资50亿元的漯湾古镇项目。 本报记者 焦海洋 摄
党建引领,服务群众。图为居民在老街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办事。 本报记者 王晓东 摄
中原水产种源现代产业园。 本报记者 焦海洋 摄
非洲菊种植基地。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源汇区委宣传部提供
■ 文/本报记者 周鹤琦 通讯员 王会锋 版式/付广亚
律回春渐,新元肇启。行走在源汇区大地,企业车间里,自动化生产线“火力全开”生产忙;项目工地上,工程车辆来回穿梭建设忙……目之所及,这片热土正迸发出强劲的发展活力。
2022年是源汇区新一届政府班子履职的第一年,也是极为艰难、极不寻常的一年。
这一年,源汇区认真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大要求,坚持防疫生产双线嵌合,稳经济政策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双向发力,克难攻坚,务实重干,全区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这一年,全区产业发展成果丰硕、乡村振兴向纵深推进、城市品质显著提升、民生福祉不断增进……一幅高质量发展的画卷精彩呈现。
主导产业集群发展 实力源汇争先进位
2022年,源汇区明晰产业发展目标,科学确立“一城(医疗器械城)一谷(智能制造谷)一园(漯河生态循环经济EOD产业园)一片区(文旅融合示范区)”产业发展定位。
这一年,源汇区坚持产业为基、项目为王,不断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全区产业发展层次和水平显著提升。
主导产业集群发展。医疗器械城划分为医药仓储物流、曙光医疗器械、医疗器械孵化3个专业园区,大参林三期、美沙瓦三期、国药二期等在建项目进展顺利。智能制造谷按照深度契合、互为补充要求,划分为5个专业园区,汇集了乐通源德福、聚大智能、有为光电等一批高科技企业。围绕产业发展,精准谋划“三个五百亿”项目23个。
新兴产业加速培育。依托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垃圾焚烧发电厂,精心谋划推进漯河生态循环经济EOD产业园项目,着力发展循环经济,已签约国药诺达智慧服务、高分子材料、医疗废物处置等5个项目。园区规划设计、土地报批、专项债申报等工作正在同步开展。光电显示模组等项目建设启动,笔记本配套、光学玻璃生产具备产业基础。
文旅融合转型提质。东、西两个区域加快文旅融合步伐。东部,河上街景区漯河海洋馆、温泉酒店、运动神兽馆二期等项目建成运营,长申玉超市扩点布局5个连锁店,婚庆生态园酒店项目正式签约,河上街景区年接待游客175万人次,被评为“河南省智慧旅游四钻景区”;西部,漯湾古镇景区一期开街,入驻商户130余家,二期各项目建设进展顺利,以“美食、文化、古镇”为主题的食品文化旅游综合体初具规模,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被命名为“河南省夜间消费集聚区”。
城乡建设统筹发展 美丽源汇生态宜居
2022年,源汇区统筹城乡发展,以建设提升形象、以管理提升品位,城乡面貌持续改善。
这一年,源汇区城乡发展携手并进,城市功能日臻完善,乡村振兴蹄疾步稳。
城市更新有序推进。依托数字城管网格化平台,整治市容秩序7万余起。完成中银花园、金光花园等8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打通了琴江路、桃江路等断头路,实施了交通南路、峨眉山路、太行山路南段等道路改造提升工程。修复施划停车位3680个。新建和改建环卫公厕7座。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开展文明教育活动6000余场次。东吴村安置房交付使用,毛寨村二期征收安置工作进展顺利。源汇区被评为“漯河市更高水平文明城市建设工作先进集体”。
乡村振兴稳步实施。扛稳粮食安全责任,新增高标准农田2.7万亩,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26万亩。新打机井358眼,新建桥涵67座。新认证绿色农产品4个,“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达到16个。1378座问题户厕全部完成整改。新建和改建农村公路12.72公里。脱贫攻坚现有帮扶政策总体稳定,消除风险户81户240人。所有行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超过5万元。对农村环境进行综合整治,深入开展“六乱”“六清”行动,成功创建7个市级“四美乡村”。源汇区被评为“全国主要农作物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县(区)”。
环境质量平稳可控。所有施工工地严格落实“扬尘治理6个100%”,新启动实施17个行政村生活污水集中处理项目,完成营造林1381亩,成功创建3个市级“森林乡村”。PM2.5、PM10、空气优良天数均优于全市平均值,辖区河流断面水体达标率、耕地安全利用率、建设用地安全利用率均达100%,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民生事业优先发展 幸福源汇和谐繁荣
2022年,源汇区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首位,人民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这一年,源汇区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最迫切的利益问题,让民生答卷绘满幸福底色。
民生保障坚实有力。城镇新增就业8222人,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449人,农村劳动力转移1826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3754.6万元。城乡居民养老、城乡居民低保、医疗保险等各项社保资金严格按政策标准及时足额发放。
民生实事有效落实。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成区级养老服务中心1处、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4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9处和农村幸福院70处。改善职业教育办学条件,新建了源汇中专实训实验楼、运动场等。认真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双减”政策,校外培训机构由86家压减到11家,开展课后服务学校达100%,新建和改(扩)建公办幼儿园3所。149名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应助尽助,290名残疾人辅助器具应配尽配,困难重度残疾人家庭无障碍改造应改尽改。
民生事业全面发展。文化惠民工程持续实施,开展文化下乡活动208场次。建成休闲健身乐道20公里。完成16家公有标准化卫生室建设工作。有力支持了澧河二期、西环、许信高速等省、市重点工程建设工作。国防和预备役建设、退役军人事务、人防、供销、民族宗教、机关事务、对台、侨务、工会、共青团、老龄与妇女儿童、慈善、见义勇为、红十字会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成绩。
社会大局安全稳定。聚焦“九小”场所、城市燃气等14个重点领域,深入开展安全隐患排查整治行动;对沿街门店、劳动密集型企业消防安全进行专项治理,开展消防紧急避险演练50余次;扎实推动国家食品安全示范城市创建,安全形势持续稳定。
精心谋划加速发展 奋进源汇再续辉煌
人勤春来早,奋进正当时。春节假期后上班第一天,源汇区举行了第七期“三个一批”项目建设集中开工暨漯河市奥昌迈得医疗设备生产项目开工仪式。当天,共有13个项目集中开工,总投资额145亿元。这是源汇区项目建设取得的又一个丰硕成果,拉开了源汇区开局即决战、开局即冲刺,奋力夺取开门红的高质量发展大幕。
新春伊始,逐梦前行。202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站在新起点,源汇区将顺势而为、迎难而上,强化担当、真抓实干,奋力开创现代化源汇建设新局面。
着力提振市场信心。坚持以更大力度释放发展活力、稳定经济增长,全力促进消费增长、扩大有效投资、激发市场活力。
着力构建产业集群。坚持做大工业、做实新兴产业、做优文旅产业,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改造、优势产业加速振兴、新兴产业培育壮大、文旅产业打响品牌。
着力扩大对外开放。坚持树牢“招商为要、项目为王、落地为大”理念,注重招商实效、载体建设、要素保障,建好“蓄水池”,汇集“资金流”。
着力加快改革创新。坚持改革创新“双轮驱动”,强化改革蓄势、科技创新、服务提效,助推实体经济发展。
着力加快城区建设。坚持高标准深化文明创建,提升城区形象,完善城区功能,拓展城区内涵,建设韧性城区、宜居城区、智慧城区。
着力推动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夯实基层基础,强农惠农富农,推动农业增产,改善农村环境,带动农民增收。
着力防范风险隐患。坚持树牢大安全观,防范各类风险隐患,营造安全稳定发展环境,守好安全发展底线、生态环境底线、社会稳定底线。
着力深化社会治理。坚持自治、法治、德治“三治”融合,激发自治动力,强化法治保障,坚持德治根本,加快构建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社会治理共同体。
着力增进民生福祉。坚持尽力而为、量力而行,突出抓好“一老一小一青壮”,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百尺竿头扶摇上,千帆竞发勇者胜。如今,源汇区上下正以冲刺奔跑的姿态,朝着加快建设现代化源汇的目标大步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