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第七期“三个一批”项目建设活动郾城分会场
中原食品实验室
中科可降解材料产业园
16万亩高标准粮田示范方
高效节能灌溉提升项目
龙城镇万亩桃园
幸福渠水系
太行山路小学
微康生物科技益生菌智能化生产车间
泰格生物医药产业园
叮当牛饮品生产线
■文/张 星 张煜晗 图/本报记者 焦海洋 通讯员 王 尚 版式/付广亚
2022年是极不寻常、极不平凡的一年,是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承上启下的关键之年。郾城区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南重要讲话重要批示精神,坚决落实“疫情要防住、经济要稳住、发展要安全”重大要求,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着力稳经济、调结构、促转型、惠民生、保安全,主动作为、顶压前行,难中求成、奋勇争先,经济发展提质向好,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社会环境安定有序,较好地完成了全年各项目标任务,为漯河争当全省“奋勇争先、更加出彩”排头兵贡献了郾城力量。
防风险稳经济
提升高质量发展城市能级
坚持防疫生产双线嵌合。因时因势动态优化调整防控措施,全面推行重点企业“白名单”制度和闭环生产管理模式,最大力度保障生产不停、物流不断、产能不减、秩序不乱。加快政策落地。全面落实国家、省、市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和接续政策,共退减缓免税费7.2亿元,是2021年的1.6倍。其中,留抵退税达5.75亿元,为全市最多。为企业兑现稳岗补贴、满负荷生产奖励、研发后补助等政策资金700多万元,全区财政科技支出达7577万元。强化投资拉动。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92个,完成投资164.6亿元。实施稳经济重要项目集中攻坚行动,中科新材料产业园、中原食品科创产业园等36个项目开工建设,微康农用益生菌、新材料研发中试基地、九鼎超硬材料、金通电力器材等21个项目加紧建设,小帅才年产3万吨益生菌休闲食品、泰格大数据中心等26个项目竣工投产。发行专项债券16亿元,专项债券项目获批数量、发行资金、完成投资均居全市、县(区)第一。激活消费潜力。发放财政补贴消费券3780万元,促进汽车、家电等大宗消费回暖,推动批零住餐等行业恢复,电商交易额达112.3亿元,增长28%。加强要素保障。新建标准化厂房10.8万平方米,出让土地1393亩,其中标准地出让600多亩。助企纾困解难。扎实推进“万人助万企”活动,为300多家困难企业新增贷款15.4亿元,办理延贷、续贷、展期10.4亿元。困扰银凤纸业30多年的土地证问题得以解决。
强创新迎挑战
打造高质量发展强劲引擎
该区坚持以先进制造业为主攻方向,着力引龙头、补链条、育集群、强创新、优环境,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7.1%,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2个百分点,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提高4.2个百分点,达到51%。主导产业加速发展。微康生物产销两旺,销售收入增长35%。泰格医药对乙酰氨基酚、利巴韦林实现批量生产,莲花医疗、顺康医疗销售收入分别增长8.5%、115%。中科新材料年产50万吨PBAT制品项目已经试产。企业培育成效明显。市场主体总量突破12万户,新增“四上”企业57家,其中新增规上工业企业24家,达到96家。天壕新能源登陆新三板挂牌上市。4家市“倍增工程”企业、20家“亿元培育工程”企业销售收入均增长20%以上。引进长安保险、顺事产业园等总部经济项目16家,增加区级税收7000多万元。创新主体活力增强。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达2.6亿元,增长103%。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覆盖率达91.7%。新增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科技型中小企业46家。微康生物、江山天安成为省级“专精特新”企业。创新平台赋能起势。中原食品科创园全速推进,总建筑面积达42.5万平方米的协同创新实验室大楼、孵化中心、中试基地、研究生院和人才公寓全部开工。建成全省首批、全市唯一的省级食品加工中试基地。新增省级创新平台4个。技术合同登记额突破2亿元。新增专利授权量、发明专利有效量、创新生态评价排名均居全市首位。
美生态靓家园
推动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
交通路网更加通达。许信高速、周漯平高速、G107东移项目全线开工,十字形高铁、井字形高速立体网络逐步成型。改造中原路,恢复华山路,新建通村入组公路10公里、滨水乐道61.5公里、各类管网38公里。生态底色更加亮丽。推进全域水系连通,五虎庙灌区综合治理工程、引澧入颍工程加快建设。农村污水处理市场化运维模式全市领先。新增森林抚育面积1700亩、水系绿化6.8公里。“三农”基础更加稳固。坚持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连续23个月违法违规用地“零新增”。新建高标准农田1.25万亩,粮食总产量达37.6万吨。国家级绿色食品原料基地获批创建,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加快建设。新增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2个。创新土地流转等7种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模式,首批15个试点村年收入均达10万元。荣获“全国生猪调出大区”称号。扩大乡镇财政预算管理、建房审批、综合行政执法等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城乡管理更加精细。深入推进创文创卫工作,每万名居民配备社区工作者18人,持续开展“六大周边、七小门店、门前三包”综合整治,市容市貌持续改善。农田设施“数字化+网格化”管护模式在全省推广。该区相关负责人围绕户厕改造“双闭环”管护机制在全国会议上作典型发言。
保民生增福祉
铺就高质量发展幸福底色
脱贫成果持续巩固。严格执行“三落实一巩固”,实施衔接乡村振兴项目44个,发放金融贷款6120万元,落实落细帮扶措施,顺利通过全省后评估核查。就业形势总体平稳。开展技能培训2万多人,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18亿元,新增城镇就业、农村转移就业、稳岗就业1.8万人。教育事业均衡发展。荣获“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全省义务教育阶段课后服务示范区”称号。公办幼儿园占比达50%以上。实施“城区名校+农村学校”集团化办学,让8000多名农村学生享受到与城市学生相同的优质教育资源。健康郾城建设提速。建成PCR核酸检测实验室、亚定点医院。新建新店镇综合病房楼、标准化村卫生室20所。积极应对多轮疫情冲击,最大限度保障了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住房保障不断加强。在建商品房460万平方米,销售60万平方米。实行问题楼盘“一楼、一策、一专班、一银行”,为建业新城、紫光锦园、锦绣江南等13个项目争取“保交楼”专项借款5.8亿元。养老事业加快发展。区养老服务中心、9个镇办养老服务中心投入运营,改造社区日间照料中心48个、农村幸福院135个,形成了以居家养老为主、机构养老为辅的全覆盖养老服务体系。社会保障扩面提标。稳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退休人员养老金和医疗报销比例,发放低保、特困供养、临时救助等资金2487万元。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提高。PM2.5、PM10浓度均值好于同期,过境河流水质达标率达100%,土壤环境质量保持稳定。
2023年,郾城区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锚定目标,和衷共济,只争朝夕,奋勇争先,努力实现经济发展质量更高、效益更好、速度更快,为全面建设现代化新郾城而团结奋斗!
重点做到“十个加快”。一是加快扩大有效投资。坚持项目为王,大抓“三个一批”,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80个以上,完成入库投资110亿元以上。二是加快释放消费潜力。新增规模服务业企业20家以上,实现服务型消费增长10%以上,生产性服务业占服务业收入的30%以上。三是加快转换发展动能。坚定走好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华山一条道”,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活动实现全覆盖,全社会研发经费增长20%以上。四是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力争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制造业增加值占工业增加值比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占制造业产值比重均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五是加快发展民营经济。坚决落实“两个毫不动摇”,推动民营企业保存量、扩增量、提质量,催生市场主体增长10%以上。六是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更大力度推进特色农业强优、基础功能提升、职业技能富民和集体经济壮大。七是加快建设宜居宜业城市。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实施城建交通项目48个,总投资98亿元,完成投资16亿元以上。八是加快优化营商环境。全力营造“人人都是营商环境、事事关系营商环境、处处体现营商环境”的浓厚氛围。九是加快提升居民生活品质。坚持人民至上,围绕全生命周期持续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建设。十是加快提高安全保障能力水平。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郾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