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市民在沙澧河风景区月季岛游玩(资料图片)。本报记者 焦海洋 摄
■本报记者 尹晓玉
沙澧河风景区风光秀美,十里灯河流光溢彩,乐道建设受到群众广泛赞誉;在地市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中位居全国第二、全省第一;居民幸福感连续三年全省第一……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精心布局城市建设,深入推进全国文明典范城市创建,持续提升城市品质。如今,一座宜居宜业、文明健康的幸福之城已然呈现。
走绿色发展之路
——让人民群众在蓝天碧水绿地中共享幸福
2月6日下午3时,金色的阳光洒在红枫广场上,62岁的市民张云看着3岁的小孙女在广场上奔跑玩耍,一脸笑意。“孩子只要在家哭闹,我就把她带到这里跑一跑、玩一玩,她立马就高兴了。”张云说。
穿城而过的沙河、澧河,赋予我市得天独厚的“水”“绿”底色。近年来,我市依托文明城市创建和百城建设提质工程,着力打造“水绿相映、水在城中、城在园中、人在景中”的美丽漯河。随着沙河国家湿地公园、青龙河湿地公园、水韵花溪湿地公园、小南湖湿地公园、月湾湖公园等一系列主题游园的建成开园,沙澧河风景区成为城市的“会客厅”、市民的健身乐园。
除了围绕“水”做文章,我市还将城市游园建设与市民休闲健身结合起来,逐步建成百余个功能完善、景观风格协调的街头游园,打造“15分钟健身圈”。其中,乐道建设更是深受群众好评。目前,我市已建成乐道近700公里。乐道宛如一条条“绿色动脉”,成为市民绿色出行的便民道、城市体验的风景道。
生态环境的优劣与群众的幸福感息息相关。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科学布局下,我市逐步走出了一条生态保护与绿色发展双赢之路。沙澧河成功创建省级“优秀”美丽河湖;多年不见的黑天鹅、赤麻鸭又飞回了漯河;号称“水中大熊猫”的桃花水母也屡屡在澧河出现;黑河、汾河等由昔日的臭水沟变成今日鸟类垂爱、民众垂钓的常清河;幸福渠犹如一条蜿蜒美丽的“绿色飘带”,给市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幸福感。
全市空气质量明显改善,“漯河蓝”成为常态,“满天星”亦可常见;土壤污染防治攻坚成效考核始终位居全省第一方阵。“绿色漯河”“生态漯河”“宜居漯河”成为我市闪亮的名片。
增进民生福祉
——让人民群众在获得感、安全感提升中共享幸福
“家住大河花园小区,孩子在小区对面的太行山路小学上学,不用家长接送。自从家门口的学校建成招生后,全家人的幸福感又提升了。”“我在卫龙工作,一个月工资5000元左右。(下转0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