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01版)在家门口就业,不缺席孩子成长,收入也不比大城市差。城市发展,让咱们普通老百姓的幸福感也大大提升了。”……一件件百姓点赞的民生实事,一张张市民幸福洋溢的笑脸,浸润着浓浓的民生情怀,更是城市宜居幸福最有力的体现。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医疗、教育、养老、就业等领域集中发力、综合赋能,积极回应群众关切,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民生需求,持续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交出了一份出色的答卷:
基础教育事业优质均衡发展。我市投资30多亿元,新建、改(扩)建的20所中小学校已经全部实现招生,满足了人民群众对优质公平教育的需求。2022年,我市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39所,现已全部完工,新增学位万余个,学前教育普及普惠水平全省领先。
城镇新增就业年均约4万人。城镇新增就业、创业培训等主要就业指标完成情况位居全省前列;城镇登记失业率低于省定控制线一个百分点;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全市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创业带动就业乘数效应明显增强,累计发放创业担保贷款17.8亿元,扶持4959个市场主体,带动2.48万人就业。
卫生健康事业成效显著。十大区域医疗中心全部建成,承建4个省级区域医疗中心,建成4家三级医院;在全省率先实现二级以上试点医疗机构“通卡就医”;公立医院医疗费用增幅明显下降;临颍、舞阳县域医共体建设高质量推进;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显著增强,基层诊疗量占比超55%。
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居全省第一方阵。2019年建立全市高龄老人生活津贴制度,每年为6.5万名高龄老人发放资金约5500万元。目前,全市共有5个县级特困供养机构、16个街道综合养老服务中心、45个乡镇敬老院、142个社区日间照料中心、1199个农村幸福院。
加速城市建设
——让人民群众在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中共享幸福
“以前不通的路通了,以前不亮的灯亮了,以前不平的道路平了,真好!”“不管外面多冷,家里都是20多摄氏度。这个冬天,集中供暖带来了满满的幸福感。”……提及城市基础设施完善,市民无不赞叹。
近年来,我市把文明城市创建与推动城市建设提质深度融合,加快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近五年,我市先后投资1100多亿元,实施城建交通项目1355项。这是我市住建史上资金投入最多、建设力度最大、建设项目最多的一个时期,也是城乡面貌变化最大、惠民力度空前的一个时期。全市新建、改造道路124条,打通断头路54条;新建、改造市区道路交叉口31个;对京广高速南站、宁洛高速西站进行升级改造;建设跨河桥梁20座、跨铁路桥涵15座、跨高速桥涵12座,新建、改造市区桥梁15座。
集中供热实现突破性进展。已完成市区65条道路供热主管网建设,铺设供热主管网207公里,建成换热站168座,供热入网面积达1111.53万平方米,惠及200多个居民小区、100多个行政事业单位和200余家企业。44个小区居民集中供暖遗留问题得到有效解决,群众反映良好。
大力实施“里子工程”“避险工程”。全市累计改造完成雨水管网188公里、污水管网84公里,367个小区、单位实现雨污分流;垃圾焚烧发电、餐厨垃圾无害化处理及马沟污水处理厂二期等一大批环保项目已建成投用。全市建成泵站39座,整治城市积水点142处,疏浚河道53.3公里,切实提升了排水泄洪标准。2021年7月中旬以来,城区经受了多次超强暴雨考验,实现了暴雨期间低洼处积水3小时排出。
新开工棚改项目28个,改造老旧小区1204个,惠及居民近9万户。
聚焦文旅“软实力”
——让人民群众在多姿多彩的文娱生活中共享幸福
“春节期间,沙澧河风景区的灯光秀火了!”家住泰山社区的刘君对家门口成了文旅胜地一事赞不绝口。春节前夕,我市在沙澧河风景区重点区域实施景观提升工程,推出“秀水天来、漯在其中”十里灯廊春灯节及“梦回沙澧”元宇宙AR光影秀等项目,营造出浓厚的春节氛围。
这场灯光秀是我市提升文化软实力、聚焦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关于实施文旅文创融合战略的决策部署,着力实施漯湾古镇提升、沙澧河文化风光带提升、贾湖遗址提升、许慎文化提升和更高水平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四提一高”项目,扎实推进文旅融合发展。
公共文化设施和场所遍地开花。建成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及总分馆123个,城市书房42个,博物馆、美术馆、体育馆19个,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1388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1402个,农家书屋1349个,非遗展示馆、传习所11个,体育场地8440个,成立基层健身组织1250个,形成了“城市15分钟文化圈”“农村十里文化圈”。
公共文化服务从“云端”到“指尖”。加快数字文化馆、体育场馆建设,完善集学才艺、享活动、订场馆、看直播、赶大集、读好书六大功能于一体的数字文化平台“漯河新时代文化实践员惠民一点通”;开展云上非遗、文化慕课等线上活动。
去图书馆阅读学习,去文化馆观演学艺,去博物馆、美术馆看展打卡,日渐成为广大群众的生活习惯;“博物馆热”“美术馆热”“非遗热”蔚然成风,国潮国风成为年轻人中的新时尚……群众文化生活的一系列变化彰显了我市文化建设取得的可喜成就。
如今,全市上下正向更高水平的全国文明典范城市迈进,全市人民真切地感受到幸福指数节节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