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沁刚
纵观人的一生,幼年的自我认知就像给高楼大厦打地基,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幼儿是通过别人的眼睛看待自己的,别人的评价极大地影响幼儿的自我评价,进而影响其行为。遗憾的是,有些父母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没有给予孩子积极的配合,导致孩子感觉“我不够好”“我没有价值”。可怕的是,这种糟糕的感觉有可能延续一生,给孩子带来无穷无尽的痛苦。
生活中,父母一些比较常见的行为会养出自我价值感低的孩子。
第一,忽视孩子情感。孩子非常需要父母的积极关注。如果能够得到父母的关心、爱护和理解,孩子就会觉得自己是重要的、有价值的、值得被好好对待的。
家长要关注孩子,积极回应他们的诉求,多花时间陪伴孩子、与孩子互动。与孩子对话时,家长要认真地看着他,耐心倾听,积极给予回应。倘若家长暂时脱不开身,最好如实告知孩子原因。孩子会明白,父母只是暂时做不到,而不是自己不好。
当孩子流露出负面情绪时,父母要设身处地接纳和理解孩子,让孩子感到温暖,觉得自己是被重视的、有价值的。父母和孩子之间情感上的沟通和理解,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进而形成较高的自我价值感。
第二,对孩子期望过高。有的父母对孩子充满了美好的期望,希望孩子能按照父母的想法成为“完美小孩”,于是不断帮孩子纠正错误、弥补不足。这样的想法一旦成为执念,就会导致父母无法看到、欣赏眼前真实的孩子,在不知不觉间给孩子的爱附加了条件。
这样的教育方式传递给孩子的信息是:你只有足够优秀、听话,我才爱你;没达到我的标准,你就是不行、差劲,我就不爱你。父母长期对孩子高标准严要求,孩子很难建立起健康的自我认知,会感觉自己是不被接纳的,只有表现好才有价值、才值得被爱。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形成自卑人格,不管自身条件多好、成就多高,内心仍会觉得自己不行,无法活得轻松、幸福。
因此,家长要对孩子提出适当的要求,帮助孩子不断进步,还要发自内心地接纳孩子目前的样子,爱他、欣赏他,尊重他真实的感受和想法,不要控制太多。比如,孩子学习成绩不好,家长在帮助孩子提高成绩的同时,要学会欣赏孩子身上的优点,而不是揪住成绩这一点,一直批评、否定孩子。只有这样,孩子才能感受到父母对自己的爱。
第三,经常否定、打击孩子。对于成年人来说,别人的评价和态度对其自我认知的影响是有限的。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周围人对他的评价及态度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他的自我价值感,特别是他的父母。
家长在纠正孩子的错误行为时,要就事论事,对孩子的行为进行批评,让孩子认识到错误,指导他掌握正确的方法,而不是用“蠢”“笨”“没用”这种侮辱性词汇攻击孩子的人格。
可以说,家庭教育的基础与核心问题就是让孩子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有人爱的。孩子从父母那里获得足够的陪伴与欣赏,就拥有了心理健康的原动力,即使在成长过程中遭遇打击和挫折,那种根深蒂固的自尊、自爱和自信也会让孩子勇敢地战胜困难。
摘自《现代家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