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玉海医生在为一名患儿诊断病情。本报记者 齐国霞 摄
■本报记者 陈全义 齐国霞 尹晓玉
通 讯 员 刘 勇
4月14日上午,雨后初霁,春光明媚。
在邓襄镇沱沟村卫生室,前来就诊的患者排起了长队。
66岁的郑玉海医生正用听诊器给一个孩子诊断病情。随后,他看看孩子的舌苔和喉咙,对孩子的奶奶说:“放心,孩子咳嗽是花粉过敏引起的,不用吃药。以后出门时,让孩子佩戴好口罩,预防过敏。”
孩子的奶奶忙向郑玉海道谢,其他患者也向郑玉海投去敬佩的目光。
行医37年,郑玉海以“医术高、收费低、服务好”闻名乡里,他胸怀大爱、乐善好施、扶贫帮困、热心公益的高尚品质,更为人们津津乐道。2018年11月,郑玉海被中央文明办评为“中国好人”。
烧掉欠条
医者仁心获赞誉
2023年1月21日,正值除夕。当天下午,沱沟村卫生室的医护人员都回家过年了。在二楼的一间办公室,突然烟雾缭绕,有人把一张张纸条点燃后扔进瓷盆里。
火光照亮了这个人的脸,他就是卫生室负责人郑玉海。这些被烧掉的纸条是一年来经济困难病人的欠条。看着一张张写有几十元到上百元的欠条化为灰烬,郑玉海的脸上露出了笑容。
37年来,郑玉海秉持“有钱没钱先看病”的理念,这些欠条的主人大多是经济困难的老人,郑玉海总是随手把欠条放进柜子里。每到年底,这些欠条就在郑玉海的手中化为灰烬。据不完全统计,郑玉海为患者减免医药费65万余元,惠及患者万余人次。
沱沟村位于漯河、周口、驻马店三市交会处,地理位置偏僻。37年前,这里没有一家像样的诊所,乡亲们看病成了大难题。
1986年,在部队当了8年卫生员的郑玉海退伍后放弃在大医院工作的机会,毅然回到家乡当了一名乡村医生。
郑玉海不仅医术高,还有一副菩萨心肠,面对一些情况特殊的患者,常常不计代价去帮助。每年农忙过后,村里只剩孤寡老幼,哪家有人病了,一个电话他就立即上门诊疗,经常一去就是几个小时,有时甚至到深夜。
“郑医生,救救我的孩子吧!”一个夏日的凌晨,下着大雨,郑玉海刚安顿好病人准备休息,突然有人敲门求助。原来,邻村一个刚满两个月的婴儿突发高烧惊厥。郑玉海二话没说,背起药箱就冲进了雨中。到病人家时,浑身湿透的他冷得直打寒战,但他全然不顾,立即为孩子诊治。孩子病情很快好转、稳定下来,孩子的家人感动得流下了眼泪。
今年元宵节后,细心的郑玉海发现86岁的邻居康玉英连续两天没有出门。她患有类风湿性关节炎,会不会出啥事了?想到这儿,他急忙跑到康玉英的家中,推开屋门一看,老人躺在地上已经失去了知觉。
郑玉海连忙打电话让医护人员过来,把老人抬到床上,盖上被子,然后给她输液。老人慢慢苏醒,看到坐在床头守护她的郑玉海后,感动得老泪纵横。
两天后,康玉英远在广州打工的儿子闻讯赶回家,看到病情好转的母亲,向郑玉海磕头跪谢。
崇德精术,声名远扬。方圆百里内,每天慕名找郑玉海看病的患者多达百人,市区一些医院想高薪聘请郑玉海,他都婉言谢绝了。他说:“乡亲们离不开我,我不能为了多挣几个钱丢下他们不管。”
走村入户
科普知识送健康
“您吃饭咋样?这些天心脏有没有不舒服?”4月初的一天,郑玉海像往常一样背着药箱,到村里78岁的孤寡老人郑卫华家中,给他进行例行健康检查。
郑卫华患有冠心病等疾病。多年来,郑玉海定期上门为老人检查身体、免费送药、教老人养生知识。郑卫华激动地握着郑玉海的手说:“要不是你经常关心照顾我,我这把老骨头早就埋土里了。”
大家夸郑玉海是一个细心人,因为附近几个村谁家老人有慢性病、谁家孩子经常感冒发烧,他都了然于胸,经常打电话询问患者的身体情况,提醒家属注意患者饮食,预防季节性高发疾病。
几年前,村里患“三高”的人特别多,郑玉海通过举办健康讲座、印发宣传页等方式,向村民普及预防“三高”的知识。近年来,村里患“三高”的人数逐年下降。
郑玉海在做好农村常见病诊疗工作的同时,还承担着20个自然村的基本医疗服务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工作,受益群众近十万人。他经常和卫生室人员一起送药上门,建立居民健康档案,对高血压、糖尿病、精神疾病患者每季度随访一次,每两个月举办一次健康教育讲座,增强村民健康意识。
星光不问赶路人,岁月不负有心人。郑玉海说:“吃穿可以简单,但医疗设施一定要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为患者提供最好的。只有把钱花在最需要的地方,自己全力以赴了,我心里才踏实。”
岁月荏苒,如今的沱沟村卫生室拥有房屋46间、医护人员16名,是市级示范性村级卫生室。卫生室设有儿科、内科等近十个专科,不仅可以开展常规医疗检查,还能与上级医院进行远程会诊。乡亲们都赞许说:“在玉海的卫生室看病就像在大医院一样方便!”
调和矛盾
解开群众“千千结”
以天使之心悬壶济世,以善良之本立身于世。2018年8月,德高望重的郑玉海被召陵区司法局聘为人民调解员。他积极参与基层治理,做好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凝聚人心工作,做到讲有道理、管有方法、严有标准、做有规格,助推乡风文明向好向善,为基层治理、乡村振兴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今年3月初,沱沟村为了方便群众出行,决定在村内新修一条南北路。规划道路时,一名村民以占用他家院墙外的荒地为由阻挠施工,致使工程停工半月之久。3月底,村里调解无果,最后找到了郑玉海。
郑玉海第一次上门调解也碰了壁。但他不灰心,三番五次找该村民谈心,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讲解法律法规。最后,该村民被郑玉海的诚心打动,承认自己错了,矛盾得以化解。如今,这条路正在进行最后的施工。
提起这件事,村民们对郑玉海赞不绝口,异口同声地说:“修路是民心工程,而郑医生做的是‘顺心工程’。”
为更好地开展人民调解工作,郑玉海成立了个人调解室、法律远程诊室、法律顾问工作室,办起了法律大讲堂,组建了法律服务团队,与区公共法律服务中心进行视频连接,实现了区、镇、村三级调解联动。截至目前,郑玉海共组织举办16期法律大讲堂,受教育群众3000余人;成功调解纠纷60余起,成功率在96%以上。
郑玉海的调解室,替政府分忧,为群众解难,成为化解矛盾的“稳压器”,有力维护了社会稳定。
真情帮扶
建设和美大家园
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郑玉海帮助困难家庭勤劳致富,带领志愿团队积极参与各项公益事业,义务修路,为抗震救灾及慈善活动捐物捐款,资助生活困难学生圆大学梦。
4月初,在沱沟村一片金灿灿的油菜花田里,村民郑富启满脸喜悦。这片花海里成千上万只蜜蜂可是他的“摇钱树”。
郑富启是退伍军人,返乡后开始养蜂。刚开始,由于他经验不足,培育蜂王时遇到了难题。
郑玉海得知这一情况后,主动联系有养蜂经验的战友免费向郑富启传授技术,帮助他扩大养蜂规模。很快,郑富启的蜂箱增加到100多箱,经济收入翻番。
日前,在村民郑俊领的猪圈里,一只只成猪膘肥体胖,再过不久就能出栏了。郑俊领感慨地说:“要不是郑医生出手相助,我哪有今天的好日子。”
郑俊领身体不好,还要照顾学生,不能外出打工,也没有足够的资金发展致富项目。郑玉海看在眼里、记在心上,多次登门鼓励郑俊领鼓起生活的勇气,并出资3万元帮助郑俊领建起了猪圈,帮助他走上了致富路。
郑玉海始终认为,作为医疗工作者,不仅要做一方百姓健康的守护者,还要做正能量的传播者、社会前行的推动者。近年来,他累计捐款二十多万元,帮助困难家庭60多户,每年重阳节和春节还免费为村里的空巢老人和困难群众送去各种生活用品。
为了让村民有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闲暇之余,郑玉海带领卫生室的志愿者,深入附近几个村庄,坚持开展“文明从我做起”宣传活动,并为村内的超市、学校义务消毒,帮助环卫人员做好村内清洁工作,自费更换损坏的垃圾桶,疏通村内的排污管网,改善居民生活环境。
37年如一日扎根乡村,默默无闻,无怨无悔,是什么力量支撑着郑玉海?他的回答是:是一个共产党员的初心和使命,是一名村医的责任和担当!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多年来,郑玉海先后被评为“感动漯河十大人物”“漯河市道德模范”“河南省最美退役军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